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回复: 0

茗悟道:读何正权先生《茶道》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引言:一盏香茗,照见万千红尘
窗外微雨,室内茶香。我仿佛看到何正权先生,这位在文字江湖中游走了三十余载的行者,正襟危坐,为我们精心沏上一壶茶。这壶茶,他用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光阴去寻觅、去焙制、去打磨。沸水注入,卷曲的叶片在清透的液体中舒展、翻滚、沉浮,最终释放出醇厚而悠远的香气。这,便是长篇小说《茶道》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它不是一杯可以一饮而尽的速溶饮品,而是一道需要静心屏息、用灵魂去感受的功夫茶。
合上这部四十万言的皇皇巨著,那氤氲的茶气仿佛仍在书页间缭绕,久久不散。它早已超越了一部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部以茶为引,描摹中原大地百年风云、透视人性幽微、探寻生命真谛的“厚重史诗”与“灵秀画卷”。诚如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先生所言:“茶道即人道”,又如评论家何弘先生所赞:“千年茶乡,另类史诗”。这些精辟的评语,为我们揭示了这部作品的宏大内核。它写的不仅是茶,更是人;不仅是道,更是世道。它以信阳这片承载着豫楚吴越文化交汇的独特土地为舞台,上演了一出关于欲望、宿命、情仇、信仰的“人间道”。
此刻,我愿追随这缕茶香,再次步入何正权先生构建的那个瑰丽而真实的世界,从“人道”之深邃、“文脉”之厚重、“风骨”之卓然三个维度,细细品味这壶用生命与岁月熬煮出的“人生之茶”,究竟藏着何等动人心魄的万千滋味。
一、茶道即人道:在浮沉中品味众生百态
“茶道即人道”,这是贯穿《茶道》全书的灵魂。作者并未将“茶道”局限于程式化的冲泡技艺或玄妙的哲学空谈,而是将其化入滚滚红尘,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互为镜像,互为注脚。读懂了书中人,便读懂了茶;品透了这杯茶,也便品透了人生。
核心隐喻:人生若茶,水火交融间的淬炼
小说中有一段对制作豆腐的描写,精妙绝伦:“豆浆在锅里沸腾,千滚万滚,越煎熬,内质越精粹……”(引自《人民日报》评述)。这段文字,又何尝不是对茶与人生的最佳隐喻?在《茶道》的世界里,水是茶的魂魄,火是茶的筋骨。一片茶叶的生命,从被采摘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经历烈火的炙烤与沸水的冲泡。它在水中浮起,是生命的张扬与舒展;它在水中翻滚,是命运的挣扎与煎熬;它最终沉落杯底,将一身的精华与滋味溶于水中,是生命的沉淀与奉献。
何正权先生正是抓住了“浮沉”这一核心意象,将其投射于笔下每一个鲜活的灵魂。人生若茶,世事如沸。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德高望重的儒学大师,还是叱咤风云的商界巨子,亦或是身怀绝技的文物专家,无一不在时代的洪流中、在欲望的沸水中,经历着各自的浮沉起落。他们的命运,正如一篇评论所言,是“欲望与毁灭共生,救赎与堕落并存”。这水火交融间的淬炼,构成了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戏剧张力。

杯中茶叶的沉浮,恰如人生的起落与淬炼

人物群像:一盏沸水中的欲望、宿命与坚守
如果说“浮沉”是小说的基调,那么各色人物的命运则是这曲交响乐中跌宕起伏的华彩乐章。作者以其悲悯而犀利的笔触,塑造了一组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群像。
欲望的沸腾与毁灭(钟山、苏桐)
贤山书院的继承人钟山,无疑是那片在时代烈火与资本沸水中被炙烤得最为猛烈的茶叶。他名利双收,风光无二,“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然而,失控的欲望最终将他引向“楼塌了”的毁灭性结局——自焚。他的生命如同一场绚烂的烟火,极致热烈,也极致可悲。而他的导师,备受尊敬的贤山书院院长苏桐,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怀揣着重振书院的远大理想,却也不得不向世俗的资本力量妥协;他看似沉稳内敛,内心的欲望之火却时常喷薄而出,在压抑与放纵间苦苦纠葛。钟山与苏桐的悲剧,是茶被沸水冲泡时最激烈的瞬间,是人性在巨大诱惑面前的真实写照,警醒着世人欲望之火既可淬炼精华,亦可焚毁一切。
宿命的得与失(竹喧)
主人公竹喧的命运,则更像一出关于“得”与“失”的辩证寓言。他因唾液能修复文物的特异功能而声名鹊起,这“得”来得奇异而突然,仿佛是命运的馈赠,让他拥有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奇香”。然而,在大婚之夜,这项功能又毫无征兆地消失,这“失”同样来得猝不及防,让他瞬间从云端跌落凡尘,品尝到命运的“苦涩”。竹喧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小说中暗含的“因果善恶的宿命论观点”。他的经历让我们深思:生命中的那些“得”,或许本就是一种“失”的开始;而那些看似痛苦的“失”,又何尝不是一种回归本真、获得安宁的“得”?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哲学思辨,赋予了小说超越故事本身的深远意蕴。
浊世的清冽与坚守(白灵灵)
在物欲横流、人性复杂的浑浊世事中,作者为我们保留了一抹最清冽的亮色——白灵灵。她被评论家誉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茶之清者”。她就像一杯顶级的信阳毛尖,纯粹、干净,不染尘埃。她的生命轨迹从苦涩走向甜美,她的自强与坚韧,正是对明代文人屠隆所倡导的“精行修德”的最好诠释。白灵灵的存在,如同一道希望之光,照亮了人性的幽暗角落,她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浑浊的水中,依然有茶叶能保持自身的清净与芬芳,展现出克制欲望后生命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悲悯情怀:一幅深刻的时代精神画像
最让我感佩的是,何正权先生在描绘这众生百态时,并非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简单的褒贬评判。他的笔下,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红尘中“摸爬滚打、起落沉浮”的复杂灵魂。他对钟山的毁灭抱以惋惜,对苏桐的挣扎予以理解,对竹喧的宿命寄予同情,对白灵灵的坚守致以赞美。这种博大而悲悯的情怀,使得小说超越了个人恩怨,升华为对一个时代、一群人命运的深刻洞察。正如著名作家周百义所评价的,这是一部“一个时代的精神画像,一个揭示人生真相的寓言”。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份关于人性光明与暗黑的珍贵档案。
二、文物与文脉:于故土之上重塑文化记忆
如果说“茶道即人道”是《茶道》的筋骨与灵魂,那么深植于信阳这片沃土的文化根脉,则是其丰盈的血肉与温润的肌肤。读《茶道》,就像是进行一次信阳文化的深度漫游。这部作品,无愧于“信阳文化新名片”的赞誉,它让读者对这片位于大别、长淮之间的土地产生了无限的神往。
一部信阳的文化史诗
《茶道》的格局是宏大的。它没有局限于讲述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而是系统性地勾勒和梳理了信阳的文化图景。从信阳毛尖的产业发展历程,到信阳菜的独特风味;从城阳城的古楚国遗址,到贤山书院的儒学传承;从流传于乡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物……作者以一种近乎全景式的描绘,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地编织进小说的叙事肌理之中,使其成为故事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非生硬的背景板。这不仅展现了作者强大的材料掌控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储备,更体现了一位作家对地域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

小说以信阳毛尖茶乡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灵秀的文化画卷


双线并行:流动的茶脉与凝固的文脉
在构建这部文化史诗时,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两条并行不悖又相互交织的脉络:一条是流动的“茶脉”,另一条是凝固的“文脉”。
茶脉:流动的生命线
茶,是信阳的魂,也是小说的生命线。作者的笔触穿越千年,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盛赞“淮南茶,光州上”,到近代信阳毛尖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金、香飘海外,再到小说中云雾茶叶集团的现代商业博弈。这条清晰的茶文化发展脉络,被作者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让读者在品味人物命运的同时,也领略了信阳茶产业的千年变迁与不朽魅力。茶,在这里不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承载了历史,驱动着经济,更塑造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与生活方式。
文脉:凝固的历史线
与流动的茶脉相对应,小说中散落的文物则构成了凝固的文脉,它们是历史的碎片,是时间的琥珀。其中,核心意象“玉观音”的设计尤为精妙。它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信物,串联起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又是“欲观音”的谐音,成为一个承载着人性、欲望、信仰与历史反思的复杂文化符号。这尊玉观音,在传统认知中是纯洁与庇佑的象征,但在小说中却带上了“黑化”的气质,拥有它的人一旦产生贪念便会遭遇不测,这一设定极大地深化了小说关于欲望与宿命的探讨。此外,诸如珍稀茶具“十二先生”、激励孤儿的“骨笛”、古老的酒器提梁卣等文物的登场,都如同一颗颗珍珠,被作者用叙事的金线串联起来,赋予了小说沉甸甸的文化质感与历史厚度。

小说中的核心意象“玉观音”,是承载人性、欲望与历史反思的复杂
乡土情怀:一次献给故乡的深情凝望
读到此处,我深深地被打动了。我明白,若非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得透彻,是断然写不出如此饱含文化体温与乡土情怀的作品的。何正权先生,这位从罗山走出的游子,无论身份如何变换,他的根始终深植于信阳的土壤之中。他在后记中写道:“我写茶,写土地上蓬勃坚韧的茶树;写茶山下情仇恩怨、悲欢离合、啼笑皆非的滚滚红尘”。这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这部《茶道》,是他献给故乡的一首长诗,一次深情的凝望,一声悠长的咏叹。他用自己的笔,为家乡的文化立传,这份情怀,足以感动每一位热爱故土的读者,更足以让作者本人为之自豪。
三、笔墨有风骨:记者风范与文人情怀的交融
一部优秀的作品,除了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核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样至关重要。《茶道》的语言,便极具辨识度与魅力。这得益于作者何正权先生“记者型作家”的独特身份,他的文字,是新闻人的犀利风骨与文学家的温润情怀的完美交融。
刀锋般的犀利与真实
有评论家称赞这部小说:“所有叙事都是刀锋,纵横捭阖,只为揭示人性”。这“刀锋”之喻,精准地道出了何正权先生作为资深记者的笔力。三十余年的记者生涯,让他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在小说中,他毫不避讳地切入信阳的商界、政界、教育界、文物界等错综复杂的领域,将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内幕与逻辑,冷静而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笔触如手术刀般精准,剖开社会生活的肌理,直抵人性最幽微的深处。这种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叙事,使得小说具有了强大的现实冲击力和可信度。

粉彩般的细腻与哲思
如果说“刀锋”是风骨,那么“粉彩”便是情怀。那位评论家接着说:“一切辞藻皆为粉彩,涂画描绘不过诠释人生”。这“粉彩”之喻,则展现了何正权先生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功力。他能将最寻常的事物写出生命感和灵魂。前文提到的制作豆腐的段落便是明证,寥寥数笔,一个“熬”字,便将生命的哲理与坚韧写得淋漓尽致。他的语言细腻而富有质感,充满了画面感与感染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小说中“常常生发议论,精警透辟”。这些哲理性的句子,如同散落在茶园里的珍珠,在不经意间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哲学深度和可回味的空间。
十年磨一剑的沉潜与匠心
这种“刀锋”与“粉彩”的完美融合,绝非一日之功。根据报道,这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历时十年,甚至二十年,数次修改,精心打磨而成。在这个喧嚣浮躁、追求速成的时代,这种沉潜下来的创作态度,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这已经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正是这份“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匠心,才使得《茶道》的每一个字句都凝聚着作者的半生阅历与深刻思考,充满了筋骨与力量。这份风骨,不仅体现在笔墨之间,更体现在创作态度之上。
结语:一壶清茶,半卷人生,一份献给时代的深情
从陆羽的《茶经》到何正权的《茶道》,跨越千年,我们看到了一次从“品茶道哲学”到“品世道哲学”的伟大文学实践。何正权先生借茶之外象,演绎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生命悲歌;借“茶道”而说“世道”,完成了如蒲松龄借“鬼狐道”说“世间道”般的艺术创造。这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更是一部揭示人生真相的深刻寓言,一幅描绘大别长淮的灵秀画卷,一代人的情感秘史与精神画像。
掩卷沉思,那茶香依旧,那人影幢幢,那故事里的悲欢离合仿佛就在眼前。我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动与敬意。感动于书中人物的命运浮沉,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人性的挣扎与伟大;更敬佩于作者何正权先生,这位用文字守护精神家园的行者。
何先生,请允许我,一个被您的文字深深打动的普通读者,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您以十年坚守,为我们这个时代奉上了这样一场精神的盛宴、文化的巡礼。感谢您用一部《茶道》,让我们在茶香墨韵中,品味了人生,看懂了世界,也感受到了一个作家对脚下这片土地、对我们这个时代,那份最滚烫、最深沉的爱与关怀。这壶茶,滋味悠长,意蕴无穷,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慢慢品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9 06:25 , Processed in 1.46005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