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旅游消费热情高涨,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7.9%,旅游消费已成为大众美好生活的标配。同时,旅游消费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近日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多角度剖析旅游市场变化的深层次逻辑。 记者:今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保持繁荣发展态势,国内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节节攀升。然而,也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国内旅游人均消费出现增速放缓甚至下滑情况,国内旅游市场存在“旺丁不旺财”甚至“消费降级”现象。对此,您怎么看? 戴斌:从2024年已经过去的主要假期旅游数据看,国内出游人次、出游总花费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比如,国庆节假期,国内出游7.65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7.9%。同时,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入境旅游、出境旅游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九成。 旅游经济正在步入常态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在从快速复苏走向繁荣发展的新周期,这是我们的一个总体判断。但是,我们也要关注到,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产业运行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第一,游客二次出游、错峰出游人次增多。比如,今年国庆节假期旅游市场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人有二次出游行为。 第二,出游方式发生变化。自驾出游人次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旅游消费开始“前移”,行前消费多了。比如,自驾出游前车要加满油、要采购旅途所需物资等。从监测数据来看,行前消费已经占到旅游消费的15%以上,而这部分花费目前并没有纳入旅游统计。 第三,旅居结合消费增多。比如,在三亚,一部分游客是住在自有房产中,而不是住在酒店里,并没有产生传统意义上的住宿消费;有的去了当地菜市场、夜市、娱乐场所消费,融入了当地居民生活,这部分消费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第四,新型旅游消费不断涌现。旅游消费链条的延展、新型旅游消费的出现,导致我们传统上对旅游消费的认知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今天的旅游消费已经不只是通过旅游企业提供服务来完成的消费,或者说不只是通过传统的旅游企业提供服务来完成的消费。 第五,游客越来越多地融入当地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空间。“三区一圈”(旅游景区、度假区、街区、商圈)“三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成为主客共享的空间。今天的旅游业是旅游者在定义旅游业,而不是旅游业在定义旅游者;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不仅游览景区景点,还会走进剧场、菜市场,去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乡村成为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美好生活空间。 第六,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政府管理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景区景点,特别是都市型景区景点开始降价、免费,成为开放式景区景点,没有明显的边界感、没有人挤人的压力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开放了停车场、政府食堂,为游客提供便利。 总之,从上述变化去看,就比较容易解释当下旅游市场宏观数据和微观感知的差异问题。 随着大众旅游的升级发展,我们可能更少能看到过去那种“排浪式”、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大客流”了,如今游客的旅游消费高度分散化了。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传统业态的增长压力,也要看到新业态、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疫情阴霾散去,游客回来了,但回来的不是原来的旅游消费模式,更不是原来的出游方式。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变化,还希望游客像过去那样“蜂拥而至”,继续在传统的、相对封闭的产业体系之中,仅仅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典型旅游业态中获得产业发展的“体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是由旅游者的旅居和当地的生活体验所引起的经济现象。今天旅游产业体系已经越来越开放,游客已经广泛地进入旅游目的地的美好生活空间,旅游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贡献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如果以传统旅游发展模式来解读当下的旅游经济发展,这是一种误读,是对当代旅游经济发展现象、规律的误读。当旅游进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选项,当游客走进广大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时候,一个开放、共享、创新、繁荣的旅游发展时代到来了。我们只有看到这样一个大局,才能避免从局部上、静态上得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才能够全面地、发展地去解读旅游经济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记者:不少上市旅游企业陆续公布上半年或前三季度财报,一部分旅游企业实现了利润增长,一部分旅游企业却出现亏损情况。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旅游企业经营业绩出现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戴斌: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首先要重申几个前提。第一,企业是市场主体,其经营状况或经营绩效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也受企业内部的要素组合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有很多种因素可以导致利润波动,比如卖掉一个房产,利润一下就提起来了;某个项目投资失败了,利润会大幅下降。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会对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有时候是以追求市场占有率为导向,有时候是以追求利润为导向,有时候是以追求未来发展为导向,一个企业的利润起起伏伏是正常的。第二,上市公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代表性经营主体,但不是全部经营主体,我们要关注到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其中,既有利润下降的企业,同样也有大量利润大幅增长的企业。所以,要看旅游发展的总体盘。第三,对旅游企业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国际惯例上看,比如联合国旅游组织的一些统计标准,一家企业利润50%以上来自于对游客服务就可以被视为旅游企业。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旅游企业还是狭义的旅游企业。 总之,在企业盈利问题上,悲观者永远是“正确”的,但最后成功的会是乐观前行者。 我们在获取旅游企业发展“体感”的时候,既要关注传统业态,也要关注创新业态;既要看到传统旅游企业业绩分化的状况,也要看到新兴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既要看到传统星级酒店收入恢复较慢,也要看到众多民宿的快速发展;既要看到传统的旅游车船公司发展放缓,也要看到网约车平台、共享单车(电动车)平台、租车平台的增长。 今年国庆节假期,我们重点监测的滴滴、哈啰、神州等数据显示,租车费用在大幅度上涨。再从旅游演艺看,无论是上海“消失的法老”展览,还是北京杜威中心“莫奈与他的朋友们”展览,票价比电影票贵,却备受年轻人青睐。旅游六要素之一的“娱”从过去的旅游演艺分散到当地居民的日常娱乐中去了。游客到苏州,三五好友听一曲评弹,人均消费并不高,但是积少成多,消费就起来了。 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不是“风险厌恶者”,而是“风险偏好者”。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利润波动,但是这些波动并不代表行业的总体情况。如家、7天以及滴滴等企业也经历了利润波动,甚至亏损,但仍被投资者看好。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旅行社总数为38943家;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旅行社总数为56275家。旅行社数量大幅增长,这说明大量投资正在进入旅游领域,这说明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所以,我们获取旅游企业发展“体感”的时候,要全面系统地看,要从广义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上去看。 记者:近年来,我国积极强化入境旅游宣传推广,推出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措施,入境旅游市场持续恢复,“China Travel”刷屏海外社交媒体。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入境旅游人次0.95亿,同比增长55.4%,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4%。然而,也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与国内旅游市场相比,入境旅游恢复不如预期。对此,您怎么看? 戴斌:我们对今年入境旅游发展的总体判断是超预期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会接近或达到2019年的水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 国家的宏观政策特别是入境便利化政策带来利好。截至目前,中国单方面免签国家已将近30个。此外,还有144小时过境免签、邮轮入境免签政策。外国人入境旅游的成本降低了、便利度提升了,自然会激发外国游客到访中国的热情。 外国游客在中国的消费越来越便利了。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住宿方面,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便利境外人员住宿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地方相关部门、网络运营平台不应以资质要求等为门槛限制住宿业经营者接待境外人员住宿,简化信息采集项目。同时,旅游目的地外语标识牌、外语解说系统越来越完善。各个方面对外国游客越来越友好,展现了一个自信、从容、开放、平等的旅游环境。 旅游场景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前外国游客来中国,更多的是看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如今,外国游客对承载中国梦的场景越来越感兴趣,比如高铁、机场、CBD等。过去外国人到中国大多买丝绸、字画、古玩,但现在买的是手机、无人机等科技产品。 对外宣传和旅游推广力度加大。无论是“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推介,还是“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的持续开展,都在逐渐形成强大合力,让中国形象在海外变得更加正面。从我们监测的海外舆情来看,今年国庆节假期的正面评论达到历史最高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中国旅游市场。 一个地方的旅游,什么才是最吸引人的?一定是“高品质的生活+真诚善意温暖的公共服务”。今天的旅游跟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的旅游是“走亲戚”,只是去看一看;今天的旅游是“串朋友”,不仅要看一看,还要寻求情感连接。这种情况下,旅游场景建设从“专门为游客到访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向“主客共享、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方向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入境旅游发展环境是前所未有的好。我们相信,只要对中国没有偏见的外国游客,一定会到中国来。不管是“City不City”等网络语言,还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或者理性的分析,都体现出中国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记者:您对今年第四季度乃至全年旅游市场情况有何预期?对下一步如何促进旅游消费增长、推动旅游强国建设有哪些建议? 戴斌:预计今年国内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会接近2019年水平,入出境旅游人次恢复到或者接近2019年水平,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次可能会高于2019年水平,这是对全年旅游经济的一个总体判断。 我们每年观测的旅游经济体系主要看“七节两季”,即一年的7个节假日以及避暑、冰雪两季。今年7个节假日以及避暑季旅游市场已经实现较大增长。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布局冰雪季。 从我们监测的第四季度旅游经济运行的一些先行指标来看,居民出游意愿达到历史新高,将近350座城市的旅游热度也达到历史新高,所以我们对全年旅游经济运行充满信心。 关于下一步如何促进旅游消费增长、推动旅游强国建设,我认为: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的精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二是要加快建设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理论体系,下功夫研究旅游市场,下功夫对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3个条件——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时间以及旅游消费意愿——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理论,最大程度地凝聚发展旅游业的社会共识,集聚旅游业的发展动能。三是要加快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加快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企业,形成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线路,以高水平的供给来满足新的旅游需求,并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四是要最大程度保障国民的旅游权利,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安心过节、开心旅游的需求,激发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五是要推动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对话,在世界旅游发展格局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讲述更好的中国故事,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记者 李志刚 见习记者 徐欣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