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2|回复: 0

【每日一练】第二届中国(河南)大河少年诗词大会(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第二届中国(河南)大河少年诗词大会盛大启幕→

第二届中国(河南)大河少年诗词大会
正在火热报名中
不少诗词少年已开启“备考”模式
火热开练



即日起
我们将按年级公布部分题库内容
方便诗词少年们“小试牛刀”
来吧,快来练练手
看你能得多少分!

点击空白部分,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

选择题


1.宋朝时有一个7岁的孩子写下了一首传颂千古的佳句,这个孩子叫_____,写的诗名叫_____。
A:贺知章,《咏柳》
B:王安石,《元日》
C:寇准,《咏华山》
D:高鼎,《村居》


正确答案:C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2.汉乐府《江南》中后四句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
①鱼戏莲叶北 ②鱼戏莲叶西 ③鱼戏莲叶东 ④鱼戏莲叶南
A:③②④①
B:③④①②
C:②④③①
D:①④②③



正确答案:A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3.下列乐府诗不属于“乐府三绝”的是?
A:《孔雀东南飞》
B:《秦妇吟》
C:《木兰诗》
D:《长歌行》



正确答案:D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4.下面选项中,对《江南》一诗说法准确的有?
A:这是一首唐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
B:这首诗中蕴含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C:“莲叶何田田”,描述的是莲叶长的杂乱无章。
D:全诗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凸显出采莲人的愉快心情。



正确答案:D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5.______________,近听水无声。
A:远观山有色
B:远看山有色
C:远眺山有色
D:远望山有色



正确答案:B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6.古诗《画》中没有提到的景物有?
A:蜻蜓
B:水
C:花
D:鸟



正确答案:A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7.唐代的诗人、山水画家王维是以画什么而著名的?
A:青绿山水
B:小景山水
C:浅绛山水
D:水墨山水



正确答案:D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8.《画》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
①人来鸟不惊 ②春去花还在 ③近听水无声 ④远看山有色
A:④③②①
B:②④①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正确答案:A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9.“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的场景能在画里实现。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10.以下诗句出自题画诗的是?
A: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正确答案:A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1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首诗中的“月”指的是____?
A:月饼
B:月亮
C:月光
D:月份



正确答案:B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12.《静夜思》和《古朗月行》两首诗中共同描写到的景物是?
A:白霜
B:云朵
C:彩霞
D:月亮



正确答案:D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13.《古朗月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A: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正确答案:A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1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谁评价李白的?
A:苏轼
B:杜甫
C:孟浩然
D:李商隐



正确答案:B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选择题


15.以下说法中,对《古朗月行》阐释正确的是?
A:“白玉盘”“瑶台镜”表明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B:“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C:本诗作者寄对亲人的思念于月光,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
D: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



正确答案:B
点击空白处出现答案
看到这里
说明今天的15道题目
全部都完成啦


屏幕前的你,答对了几道题呢?
快给自己点个赞吧!



扫码加我微信
如果
你也想成为一名见多识广的小记者
就联系我们吧


扫码关注我们
查看
更多大河报信阳小记者精彩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1-5 01:59 , Processed in 1.5112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