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05|回复: 0

一家五代的红色传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30 15: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初心是什么?对于一门五烈士的汪泽先来说,初心就是传承红色精神,牢记红色使命,把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我太爷爷开始,一直到我儿子,我们五代人始终不忘红色精神的传承。”昨日,在位于平桥区邢集镇高堰村东小石岭村民组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纪念馆内,馆长汪泽先对记者说。
59岁的汪泽先是高堰村村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还是一名共产党员。1983年回到村里后,汪泽先一直参与村务工作,同时还担负起义务讲解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历史的任务。
“1935年7月,中共鄂豫边省委负责人到尖山地区活动,结识了我爷爷汪心泰。在他们的启发下,爷爷积极为党工作,还加入了共产党。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成立,成立地点就在我爷爷家,也就是现在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纪念馆。”说起游击队成立的过程,汪泽先如数家珍,“成立的时候全队有7名队员,只有3支枪,其中还有一支打不响,俗称‘两支半枪闹革命’。”
“游击队成立当夜,就在小石岭干净利落地除掉了当地一个反动保长。”汪泽先说,首战告捷,也打响了中共鄂豫边省委在尖山地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这划破夜幕的枪声,也让众人领悟到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主心骨,让大家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但不幸的事情很快发生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成立后的第二天夜里,反动势力血洗了汪心泰的家。“爷爷被捕入狱。太爷爷汪树国和爷爷的哥哥汪心卫、弟弟汪心保惨遭杀害。不久之后,我太奶奶也含恨离去。新中国成立后,4位亲人均被追认为烈士。”汪泽先满怀悲壮地对记者说,“爷爷在敌人的监狱里经受了3个多月的严刑拷打,始终没有吐露任何党和游击队的机密。后来被党组织营救出狱。”
出狱后汪心泰背负着牺牲的父兄的遗志,继续带领游击队员与敌人斗争。“经过一系列战斗,游击队不断壮大。游击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穷人的队伍’。”汪泽先自豪地说。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尖山地区的热血青年响应号召,积极参军参战。1937年年底,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发展迅速,形成了豫南、豫中、豫西地区游击根据地相互呼应、革命武装相互支援的大好局面。后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的一支武装骨干,而汪心泰也随军开赴皖苏抗日前线。
1942年,腿部在战斗中受伤的汪心泰主动请战,坚持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战斗。他身先士卒,英勇出击,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他带领战友深入敌占区,破坏敌人计划,积极组织民兵队伍,加强训练,努力提高战斗力。1943年年初,因坏人告密,正带领武工队在敌占区活动的汪心泰等人被日伪军包围。汪心泰沉着应对,指挥大家突围,在掩护战友时身中数弹牺牲,时年37岁。“爷爷牺牲后,敌人还四处搜寻他的遗体。爷爷的战友和当地群众把他的遗体用布包住,转移了3次,才得以安葬。”说到这里,汪泽先哽咽了。
一门五烈士,赤胆忠心。作为烈士的后代,汪泽先的父亲汪文全保护革命旧址40余年。汪泽先也继承父亲遗志,把保护革命文物当成一辈子的使命,至今也有30多年。这期间,他无偿投入60余万元,四处收集资料、完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诞生地旧址内容并多次修缮。而汪泽先的长子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时刻准备着“接棒”。
“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诞生在我们汪家的祖宅,这座宅院见证了村子的发展,应该保护也值得保护。”汪泽先看着已经成为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纪念馆的祖宅对记者说,“我们几代人一定会沿着先辈的足迹,守好初心,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纪念馆
红色名片
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诞生于平桥区邢集镇高堰村东小石岭村民组。1963年6月20日,扁担会革命起义旧址(豫鄂边省委游击队诞生地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在原有旧址基础上,历经多次修缮,建成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纪念馆,现已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6 00:17 , Processed in 1.1688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