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189|回复: 0

【注意】假期高速隧道开车一定要注意这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3 2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长假进行中,开不开心,激不激动???开车出行的小伙伴一定不少,城市道路、高速、隧道......哪个你觉得最难开?不少司机朋友表示,过隧道有点心慌慌。今天小编要教教大家隧道行驶安全知识......
微信图片_20190909094928.jpg

01
知己知彼-了解隧道


公路隧道是指道路从地层内部或水底通过而修筑的建筑物,为确保交通安全和适用,设有标志标线、通讯信号、消防施救、迎风设施、照明设施、监控设施、供电系统。

微信图片_20190909113658.jpg

这里重点介绍下大家容易忽视的消防施救系统,顾名思义,就是隧道内消防灭火设施,消防箱是内有消防水龙、水带、干粉灭火器及泡沫灭火器各一个(隧道内每隔50米都会有消防柜)

11.jpg

为了确保隧道内系统设施完善,杭州市高速路政部门,定期会对隧道内通讯系统、消防设施及照明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更换和修复老化照明设备,并于高速相关单位联合开展隧道消防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隧道通行安全。


▲检查隧道消防设施


▲日常养护作业


02
前车之鉴-吸取教训


2019年8月27日晚,沈海高速台州段一隧道内发生致5死31伤事故,据初步调查,事故系一辆货车在隧道自燃引发货物瞬间燃烧,形成大量烟雾,导致驶入的部分车辆及人员被困引发。

微信图片_20190909114727.jpg

据媒体报道,货车在起火时驾驶人并未发现火灾,也并未报警。货车上所载物品为皮革制品,属易燃品,当货车轮胎起火后,迅速引燃车上货物,火势难以扑灭,造成隧道内短时大量浓烟积聚并扩散至对向隧道,整条隧道能见度不到1米。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
竟然还有人坐在车里不愿撤离?
不要命了吗!!!
直到救援队员拍打车窗,强行要求其撤离才离开




在火灾事故中,调头行驶或等在车中都是不正确的。因为逆向驶出隧道很可能造成秩序混乱,引发次生事故;而等在车中容易错失最佳逃生机会。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是位置靠前的车辆,可以继续往前,驶离隧道;如果是位置靠后的车辆,驾驶人应该果断下车,弃车逃生。


03
学以致用-行车安全知识


高速隧道是我国主要交通枢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空间相对封闭。如果起火的话 救援难度较大危险系数简直难以预料!那遇到隧道里遇到火灾该如何逃生?




交通警示和报警

若车辆无法驶出隧道,应尽可能停靠在隧道右侧的紧急停车带上。

只能停留在行驶车道的车辆,应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尽量利用惯性靠边停车。

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在车后方150米以外设置警示标志。车内人员应迅速下车转移到检修道上,司乘人员要及时使用隧道内火灾报警按钮,紧急电话,或手机拨打119、12122、12328报警请求支援。






使用消防设施自救

隧道内右侧墙壁上一般每间隔50米,设置一个消防设备箱,司乘人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隧道消防设施实施自救灭火。如果无法控制火势,应立即疏散逃生。




选择正确的逃生方式

根据隧道逃生指示标志沿着隧道的内侧跑,往距离最近的隧道口逃生。只要推开防火门,就能进入安全通道或逆向的隧道。


另外 切记
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刻
就不要停车观望了
安全逃生才是第一位的!



04
温故知新-掌握诀窍

隧道内有很多标志标识
你发现了吗?
这些标识有什么用呢?
蜀黍带你解锁隧道新知识!
▼▼

疏散标识

设置于隧道两侧墙上,每隔50米设置一处,标识上两侧数字代表距两侧疏散通道的长度,逃生时可根据疏散标识上的指示,向最近的疏散通道或出口逃生。



紧急停车带指示标识

主要是用在隧道中指示驾驶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在何处可以暂时停车,是每一个隧道必不可少的一种安全指示标识。



紧急电话标识

位于行车方向右侧,当在隧道内遇到事故时,第一时间,按下绿色按钮,就可直接与隧道管理人员通话,请求救援。


消防设备箱标识

设置于消防设备箱上方。

在隧道内,每隔50米就设有一处火灾报警按钮。

同时设有消防设备箱,箱内设有干粉灭火器、消火栓、泡沫灭火装置。在隧道内遇到火灾事故时,车主可直接取出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6 11:27 , Processed in 1.22646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