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93|回复: 0

淮滨记忆:民国和建国初期的淮滨药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5 17: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乌龙集上的药店在清末民初,或者再早些时候就有了。只不过早期的药店, 则是看病先生“以医代店”的家庭药店形式出现而已。看病先生或在家坐诊, 或出门巡诊,开方后都是在自家药架上取药。这也许就是药店初期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市面的的专营药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集市的兴隆与繁荣,加之人口的增长,更是带动和促进了药店的发展。不仅药店店铺增多,而且出现了经营规模相应较大的药店。

乌龙集上的药店大都分布在港北。港北地面宽阔,人口密集,街道多,是市肆商铺集中的地方。

这些药店在当地百姓口头上有“小药店”(也称“小药铺”)和“大药房” 之分说。说其为“小药店”,是因其店面小,虽然面临街市,却多为自家商、 住两用房,或半间,或一间店面。而且,药店投入的本钱少,只是零售些一般应急普通药物。


按百姓说,就是一些伤风感冒,头疼脑热的“小药”;冠以为“大药房”,也称“大药店”,是因其店面多,一般都在两三间通联店面。有的是自家的门面房;有的则是租赁的门面房。这些大药房都各自冠有自家的商号, 彰显实力。门头上匾额古朴、大方,各具特色,商号蕴意深长,书字遒劲、舒展;店堂内几案洁净明亮,药厨整齐排列,药标醒目,书体工整。

乌龙集上大小药店十数家,其中较有名望,叫得响的商号药房有熊义甫的《立顺堂》,乐敬之的《长春堂》,李耀卿的《万盛堂》(李耀卿,妇科名医,1952年调到刚组建的淮滨县人民医院) ,张法洲的《天德堂》 ,张允钊的《明德堂》 ,任延青的《延寿堂》 ,毛世臣的《毛氏药堂》,周少彬 《卫生堂》 。这些药店的经营各有自己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形式。一类是单纯卖药;二类是店主本身是从医先生,即看病,又卖药;三类是延医坐堂,看病卖药。


这些商号药房都很有气魄,经营比较规范。大都经营中药和中成药。其药大都来自安徽亳洲和湖北汉口药材市场及由淮河水路从江南采购;而或也零购少量流动药商的药材。而中成药品即有外购,又有自家按方配制。

乌龙集的药店是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那时的竞争是诚信与质量,自觉行为的竞争。诚信历来是乌龙集人的传统美德。药店对顾客笑脸相迎,暖语应酬自然是没有说的。而药品的质量则是诸家药店十分谨慎和重视的要事。

他们对新购进的药材,并不急于上橱,而是对药材全面检查,一一分类。首先是保证所有的药材的洁净。分别使用簸、筛、箩、泡、洗、漂等工序措施, 去除药材中的尘土与杂质;然后,放在阳光下晾晒,使之干燥。

对于需要炮制的中药,药店都雇有专门炮制人。根据药性、药理、药效的需要。对一些药进行炮制。炮制的方式有煮制、蒸制、炒制、焙制、土制、麸制、酒制、 醋制、蜜制、姜制、盐制、膏制、丸制、切制、研制、碾制等多种技术工序。

这些药店承载了乌龙集方圆一带百姓的用药,生意兴隆,延续了上百年的药业,为一方群众的健康,功不可没。直至一九五八年公私合营,新型商业体制的建立,这些药店才告别了自己的私营药业生意。但是他们的药业生命并没有停止。这些老字号药商又成为了新体制药业的中坚骨干。他们把商业经营之道、 商业美德传递给了后者,为后来的医药公司的持续发展和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情的岁月,总是带走属于乡人的故事与记忆。那些当年名噪一时的药店, 人进人出的情景不能再现;那些才智精明的老板们,也随着老字号匾额的陨落, 相继作古而去。但是,他们曾经兴隆红火的药业和他们为乌龙集人健康所奉献的功德,永远不会泯灭。

(淮滨论坛特约编辑整理)

来源:《乌龙集的药店》,作者:李健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4 07:04 , Processed in 1.2187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