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9|回复: 0

叶微黄 月悬梁 秋分情意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3 17: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凉风起 寒暑平
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
也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岁月将辛劳书写成美好
秋意渐盛 仓箱可期
我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期冀年丰时稔 穰穰满家

“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今年9月23日迎来“秋分”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意味正式“入秋”。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至此,昼夜均,寒暑平。


,时长00:50




秋分识三候
仲秋时节,秋高气爽





一候丨雷始收声

我国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不再打雷了。古人认为,雷电乃龙所为。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非常契合雷电的起止时间。历经岁月的磨砺。夏,这个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不知不觉间雷声离我们渐行渐远,而成熟的气息却扑面而来。



二候丨蛰虫坯户

秋分二候“蛰虫坯户”,蛰虫们并非完全封闭门户,而是把洞穴垒得结实一些,洞口开得再小些,等到天寒再封堵洞口,闲人免进安然过冬。



三候丨水始涸

秋分三候“水始涸”,入秋后降水锐减,河流舒缓了,流水不再湍急。清浅一抹,河床潺潺一丝流水流出了岁月悠悠,时光漫长。




秋分承习俗
仲秋时节,秋高气爽




01
秋高秋爽祭秋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大煞风景,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自古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就是清代帝王为祭祀而兴建。


02
秋天秋色绘秋牛

秋分时有一个民间习俗,“送秋牛”。是黄纸或红纸上印着节气农事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样,制成“秋牛图”。送图的人,往往是民间最能说会唱之人。他们在“送秋牛”的过程中,说秋耕事项以及各种吉祥话儿,劝说大家不贻误时令。虽然现在孩子们见到黄牛的机会少了,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期望丰收的心情。看,他们正画着秋牛图呢。



03
秋日秋趣竖秋蛋

秋分这天人们会玩一种“竖蛋”游戏,民谚说“秋分到,蛋儿俏”,游戏方式很简单,即将鸡蛋慢慢地在一个平面竖起来,松手,蛋不倒视为成功。其实每天都可以玩,只不过据说秋分这天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竖起鸡蛋的游戏更容易成功。快看看哪个孩子最先成功了呢?





04
秋食秋饮品秋味

秋分时节天气干燥,要多吃水果,水果中以梨、甘蔗为首选。白色蔬菜养也是秋分养生最好选择。秋分当日还有一种时令吃食,叫作秋菜,是生长在岭南地区的一种野苋菜,也叫秋碧蒿。适逢秋分采来新鲜嫩绿的秋菜与鱼片煮汤,称“秋汤”。启航12班的孩子们纷纷下厨,烹制适合秋分养生的食物。


05
秋风秋瑞庆秋收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秋分”时节亦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季,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正当时。一寸光阴得一方金黄,丰收,是对每一位辛劳者的礼赞。启航12班的娃娃们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走进田野乡间,体会着丰收的喜悦。





06
秋叶秋画悟秋情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昔日翠绿的枝桠就要被红黄覆盖,飒爽的秋色铺陈开来。秋云飘逸,秋水如镜,处处迷人,令人陶醉,在这怡人的秋色里,启航12班的孩子们拾取片片落叶制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用心领悟着秋分的诗情画意。






秋分·养生
仲秋时节,秋高气爽




衣着要寒温适宜

秋分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传统上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渐渐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秋季要多锻炼身体

早秋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适当早起,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


秋季进食以温润为宜

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另外,藕,梨,柑橘,山楂和百合等都是除燥养阴的佳品,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瓜果飘香,稻谷归仓。放眼大江南北田地间尽是欢欣笑颜。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那是对过往辛勤付出最好的报答。秋分,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岁月轮回,春华秋实,耕耘过后才有辉煌。愿我们都能在这丰收的喜悦中,汲取勇往直前的力量。这个秋天,莫负好时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4 06:14 , Processed in 1.5638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