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76|回复: 0

大年初一 春节走亲访友,请保留孩子分数的尊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2 23: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春节到了,带着孩子走亲访友,问得最多的是:XX期未考了多少分呀?考得好了,XX给你XX压岁钱。对于考得好的孩子,他很自豪,考得不好的,则会一脸不高兴。不管您的出发点是什么,家长慧提醒您不要仅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此为荣。要告诉孩子,分数就像是对一个游戏的测验,得高分很简单,只要熟知游戏规则就行了。
不要太在意孩子那点分数
孩子渡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后,必然会走进学校,进行系统的各种课程的学习,学校又总是与考试密不可分,考试就会有优劣,有胜负。
这就注定孩子在走进他们认为快乐无比的课堂时,就面临了竞争,随之而来是评判,是胜利的荣誉和失败的耻辱。一些孩子受到鼓励,可能会越来越好;另一些孩子受到挫折,可能会越来越差。
我认为用分数来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进行考评,仅仅是方法之一,而且这种方法后来被许多心理学家、教育界有头脑的人认为并不完善。我自己也认为,在小学阶段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并不科学。一是因为许多考试的题目是非常机械的,(仅仅是出于打分方便的原因),二是在这种年龄阶段的孩子,低分数很容易给孩子一种差和无能的暗示,特别是由于它来自所有孩子都带来敬畏之感的老师们时,这种暗示会导致孩子出现挫折感。许多父母由于不明白这些分数的真正含义,同样也采取愤怒的态度,这又加重了孩子的挫折感。
也许有人会说,分数可以激励那些好学的人,警醒那些不好学的人。可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孩子在这个阶段,其他如道德、品质等可以用荣誉来刺激,惟独求知和学习是不应该如此的。一个受这种刺激而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导向他失去学习和求知本身的乐趣,他很少去发现知识,相反他会不断地去满足标准答案。他看起来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失去的比这多得多。而那些得到低分的人,警醒只能增加不快乐的心情,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许多在小学阶段一度被老师和父母赞赏、鼓励(主要原因是因为考试分数高)的孩子,最后无论是在更高一级学校,还是在社会,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反而被由此而来的压力和挫折感所折磨。相反,部分不那么被重视(也主要是因为成绩)的孩子,则成为了无论在品质还是在社会成就上都受人尊敬的人。
因此,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此为荣。要告诉孩子,分数就像是对一个游戏的测验,如果你想得高分,很简单,只要熟悉游戏规则就行了。
非常幸运的是,教育官员在不久之后接受了我和其他一些教育研究者的建议,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取消了打分数和排名次的做法。教育和学习变成了一项调动孩子积极参与的快乐活动。代替分数评价的是相对模糊的一些概念,比如优+,优、优-,良等等。“差”评价几乎是不用的,而是给这些孩子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对于成绩确实很好的同学,也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以一些具体的赞扬。但很少在群体中造成优、劣的概念。
我认为这是最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做法,因为如果哪一位父母或老师可以根据几道题就判断出一个孩子的优劣,他不是天才就一定是一位先知了。
如何面对孩子不理想的分数
说到如何面对孩子不理想的分数,一位妈妈就很有一套:
女儿在一次考试中没有考好,她拿着不及格的试卷扑到妈妈的怀里边哭边说:“妈妈,我没有考好,我不想让你们知道这个坏消息。”
妈妈抚摸着女儿的后背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向你保证,妈妈不会因为你没有考好而不爱你的”。
女儿停止了哭泣,妈妈接对她说:“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次你没考好的原因吧!”女欣然地点点头。
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没有考好的消息后,不是责罚孩子,就是逼着孩子去反思没有考好的原因,但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认为没有考好就是无法弥补的大灾难,从而使孩子失去再去争取好成绩的信心。
而案例中这位家长完全相反,她没有责罚孩子,也没有逼着孩子去反思失误的原因,而是认同孩子伤心的情绪,并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会因为成绩的原因而减少对她的爱。这说明这位妈妈很了解孩子的心理,当孩子出现失误时,他们的内心肯定会恐惧和焦虑不安,这时候,他们最怕的事情就是“失去父母的爱”,此时家长的责罚和逼迫更会加剧孩子不安的情绪。
当然,当家长帮孩子从不安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之后,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去寻找失误的原因,并在失误中找寻成功的经验。
春节,如何“炫耀”自己的孩子,又不会惹人嫌呢?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父母们聚在一起总绕不开谈论关于孩子的话题,讲到自家孩子的种种优点和长处难免喜不自胜。家有儿女,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习惯于把孩子当成炫耀的资本,不仅容易让听众反感,也可能徒增孩子的压力。
“我家的妹妹一岁就会认字了”“我们哥哥今年又选上模范生”“每次我带我女儿出门,都会有陌生人想跟她合照,连去个超市都不能专心买东西。”
应该很少有人能心悦诚服、乐在其中聆听别家父母像在讲《一千零一夜》一样,滔滔不绝炫耀自己的小孩有多棒、多了不起吧。
但教养何其辛苦,难道父母就不能偶尔沾沾自喜一下,分享自己的育儿喜悦或成就感,只能孤独吞下那份自豪吗?如果你真的很想昭告天下你家的宝贝多么独特优于领先一般小孩,不妨参考《纽约时报》的好父母不惹人厌之炫耀守则:
1. 讲小孩的棒就好,而不是自己教得有多好。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天赋与表现就好,自己的独门教养技巧可以分享给私下请益的人。
2. 炫耀孩子的付出与热情,而不是成就。跟赞美孩子的原理雷同,“我家弟弟好爱看书”与“我家弟弟是他那个年级阅读程度最好的孩子”,何者听起来较不反感?
3. 提供更多成功背后的真实情境与细节,没人想听“我的完美小孩”这类不可能的故事。
4. 遵守1个炫耀+3件糗事的公式。就像批评别人前要先给予赞美一样,“我儿子这周得到好宝宝奖章,但他还是会尿床”。
5. 不要炫耀多数父母都难以克服的育儿障碍。好比“我家小孩不挑食,且特别爱吃青菜”“我家小孩都会自己写功课,不用我操心”。
6. 快狠准,不拖泥带水,就像喂小孩吃药一样。千万不要拖到对方两眼无神、没有反应的地步。
7. 避免“双重炫耀”。不要借孩子的荣耀重提自己的当年勇。“今天陪儿子去建中报到,感觉就像回到从前,看到当年的自己。”
8. 尽情向爷爷奶奶们夸耀。他们不仅是最棒的听众,也是最佳粉丝,事后还会帮你大肆宣传。
其实多数父母炫耀小孩并无恶意,说穿了不过是图个“心安”——证明自己在这辛酸无人知的育儿路上,有过真心热血的付出。除了对儿女的自豪,也有宽慰,在坏消息频传的人世里,孩子的努力与有所做为总能让父母看见希望。
来源:家长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7 20:02 , Processed in 1.3442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