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3|回复: 0

我的一些疑问,希望熟知农村的人能给我准确的回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 12: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我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关于介绍信阳饥荒的文章,有的质疑(死亡人数上的质疑),有的言之凿凿。我特地来信阳论坛注册,希望热心的网友能给我释疑解惑,希望大家告诉我的答案不是“据说”,最好是上辈老人的口述,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之类的


下面我转帖一些文字内容,请大家给予指正


    在我的老家——河南省信阳地区息县包信镇姜寨村,自1959年中秋至当年冬末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出现空前的大饥荒,全村由397人饿死仅剩下90多人,有多户死绝,我家原9口,仅余3口(父、母、姐),



从全国范围看,河南信阳地区的饥荒最为惨烈,丁抒先生在其文章里这样记述“……信阳地区‘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人被饿死’(白桦语)。仅息县就有六百三十九个村子死绝。固始县全县无人烟的村庄有四百多个。死绝的户数,光山县就有五千六百四十七户,息县五千一百三十三户,固始县三千四百二十四户。……”


1959年,家乡饿死人大约发生在农历的9月到12月(12月死人明显减少,1960年初只有零星死亡)。饿死人的高峰期,则在10月和11月,每天都有几人死去。

农历10月初5,这是个让母亲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天刚蒙蒙亮,母亲独自一人踏上逃命之路。母亲此逃是和父亲计划好了的,目的地是她从没有去过的朋友韦天斗的家——临泉县迎仙公社韦腰庄,一方面想把肚子吃饱,另一方面顺便实地打探一下那里的情况。当天中午,母亲来到新蔡县顿岗公社北的洪河边,见河的南岸已经聚集许多人,他们肩扛担挑,拖家带口,吵吵嚷嚷,要过河去。河边有一条小木船,摆船的汉子一边挥舞着胳膊,一边高声喊:“上级有规定,不准河南岸的人逃向河北岸去。你们不要等了,都回去吧!”
“我是到北庄走亲戚的。” 母亲站在岸边,高声喊。
摆船的汉子把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见母亲孤身一人,不像是逃荒的,一挥手:“你上船吧!”
就这样,母亲顺利地过了河。河北岸的情况比南岸好多了。一路上,母亲未见饿倒的死人,只见男女老少都在田里忙着收红薯,场面十分热闹。母亲边走边在人家的地头拾些小红薯头之类,借以充饥。走到新蔡县化庄南的耿集时,天已黑透。在村庄附近麦秸垛头,母亲一个人睡了一夜。
第二天,母亲终于摸到朋友韦天斗家。当时的韦腰庄没有饿死人,还算能吃得饱。韦天斗全家热情地接待逃荒到来的母亲。此行母亲共住了五天,和韦家人吃住在一起。


时间挨到1960年春天。有了供应粮,虽吃不饱,一般都饿不死了。
一天傍晚,一个16岁的外乡男孩来到我家门口。母亲一眼认出,这男孩正是韦天斗的儿子,名叫楼。只见他挎着破筐,疲惫不堪。他是到河南逃荒来了。
原来,正当我的家乡的情况有所转机的时候,安徽的情况急剧恶化,形势陡然严峻起来。父亲的朋友韦天斗的家乡出现空前的大饥荒,已经有人饿死。
尽管当时姜寨仍处于半饥饿状态,我的父母却如亲人般招待了他,让他和我们家吃住在一起。
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当初姜寨大饥荒,自己逃到朋友家,方免一死;现在,朋友的家乡出现大饥荒,岂有不倾力相助之理?况且我的父母原本就为人仗义,乐于助人。
楼来到姜寨逃荒的第三天,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这天上午,楼到野外捡寻可充饥之物。一望无垠的麦田,麦梢将黄,一些尚青的豌豆零星地点缀在其间。他见旁边无人,便下田躲在麦丛里,偷偷采摘起豌豆。采得正酣,不料被队长姜树森发现。这回可闯下了大祸,采摘的豌豆当然是全部收归大食堂,这还不算完,姜树森还要求我父母必须把楼给赶走,并恶狠狠地说:“如果你们不给他赶走,停你们全家人的饭!”
姜树森和韦腰庄生产队队长韦中正,两人都是生产队长。想当初父母逃到韦腰庄,韦腰庄人肚子吃得并不太饱,但韦中正却安排一个外乡人——我的父亲去参加他们的河工,以便能吃饱饭。不论是外乡人还是本乡人,生命都同样珍贵,大家都分担一些困难,尽力周旋和运作,让每一个生命都不因饥饿而逝去——这就是在韦中正身上体现出的东西!然而姜寨的生产队长可不是这样的善主儿。
万般无奈的楼,又重新踏上逃荒之路。他离开我们家之后又去了哪里?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我可说不清。只知道他“大难不死”,终究挺了过来。
后来,姜树森“栽了”。上面要求“民主补课”,他坐了两年牢,戴上“坏蛋”帽子,回村里接受管制。据说要不是最上面那个罪魁祸首把饿死人惨重的责任全部拦下(说来也怪,这人虽口头拦下责任,却没见他对此负责的行动),他还差点挨枪毙。


我也是信阳的,只听说那时候饿死了少许人,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啊!!
俺是狮河区的~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是否真实,我老家是河南省商城县鄢岗乡高台村,我爷爷、我父亲的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以及伯伯们的各二个儿子全在59年饿死了,一个生产队仅剩下3个人:我父亲、我大伯的一个女儿及一个邻居。(我父亲、我堂姐靠投靠潢川县江家集亲戚家才得以活命)


我听爷爷奶奶说现在的信阳人有好多是59后从湖北四川搬迁来的,不知真的假的


59年至61年我正在信阳上高中.那时的地委书记是路宪文和王达夫.主要责任应该由他两个人负责.专员张树藩反对他俩的做法,他俩还打击报复张专员.后来路和王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具体情况,现在70岁左右的老人还能回忆得起来!谁如果有兴趣,可以到信阳访问当地的老人.


当时领导们为了争先进,大肆放卫星,本来自然灾害都没多少粮食,还放卫星说收了很多粮食,然后把仅有的一点收上来的粮食作为余粮上交给国家,还不准百姓说,也不准百姓藏粮食
抓住就打,经常打死人。刚解放的农民都很老实,也不知道反抗,然后就发生了一些惨绝人寰的事。
这些都是1959年的事了

我是固始人这样事情记忆犹新 不要怀疑其真实性 不想多说什么,在心里面是个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123.15.45.*92楼我是光山县寨河【公社】现在是【寨河镇】的人。听我的父亲回忆好像是一个叫马龙山的,当时是县长,搞的胡夸,我们这的确有此事,饿死好多人,我们村的【当时是大队部】就在我家后面,其实听说那年收成还不错,就是上交了



我是信阳潢川的,听大人们说过,不过不知道有这么可怕

http://tieba.baidu.com/f?kz=43872628


这些都是我从上面的一个贴吧找到的。




不过也有人说:


以当年饿死人最严重的河南信阳地区为例,至今各种数据出入很大:当年的信阳地委报告是150万,相关领导干部回顾是100万,当年中央监委(董必武书记)派出的调查组调查核实是70多万,《信阳地区志》记载全区饿死人数是48.49万等,各种数据相差十分悬殊。清楚说明,当时根本不可能有关于饿死人的可靠的统计数据。

就这个问题,本人曾与来自河南省信阳地区的一位退休老干部交谈过。据他的回顾:“三年饥荒时期,农村死的人确实比较多,但真正属于饿死的那是很少的。我们县从59年冬就解散了公共食堂,之后每人每天供应半斤粮食,后来逐渐减少到4两、3两,最少时到2两,但时间不长。那时日子虽然难熬,但活活的人谁也不会等着被饿死。有的家感到撑不住就带着老婆孩子外出讨饭去了。留下来的整日里在地里、山里、泥塘里找东西吃。其实,就是家里一点粮食没有,活人也不会轻易被饿死的。当时地里有树叶、树皮,有野草、青苗,河塘里有鱼虾、芦根,山里有野果、野兔,田里有田鼠、刺猥、蛤蟆,天上有乌鸦、大雁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找来吃的。当时人少野物多,正是这些东西帮助人们渡过了灾荒。有人说当时看到了“人吃人”的事情,那是胡诌。问题严重的是一些年老或者病弱的人,走不动,加之食物营养稀缺,经不住煎熬,死得较多。”

有关一些大批饿死人的数字是如何出来的,据以上老同志所说:“在三年困难期间,直到1960年,各地都没有饿死人之说。一是因为对于死去的人是否属于饿死的,谁都不好下这个结论;二是在那种政治形势下谁也不敢承认有饿死人的事情。直到1960年冬,传达贯彻党中央关于信阳地区事件的批示并普遍开展整风运动的文件,问题才广泛揭露出来。按中央的说法,一些“五风”严重的社、队,属于‘阶级敌人复辟’、‘坏人篡夺了领导权’。原大跃进中在台上的干部仅信阳地区就撤职查办和逮捕了一千多人,遭批斗的就更多。一些整风的积极分子,为了揭盖子、夺权,都对原任干部的问题上纲上线,说得极其严重,其中饿死人当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队、公社都纷纷报告本单位饿死人的问题,其数字不仅把前任几年中所有死亡的人数都算进去,而且还扩大、虚报了很多。几乎都是靠估计。这种汇报数字从大队报到公社,从公社报到县,层层上报,一个县被加到一二十万人。到地区、省以上干部也以假当真,谁也不会去调查核实。新任领导为了说明自己的正确和成就,自然希望这种数字高一些,问题更严重一些。这同当年的浮夸风一样。到后来各级都形成了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大量饿死人的认识。在八几年编撰的县志里,还居然把全县饿死20万人的事写进县志。完全是以假乱真,不负责任。孰不知那些关于大量饿死人的数字,大都是基层干部根据政治需要虚报出来的,只有官僚主义的领导们才相信。”



资料很多,我很疑惑,希望本地人能给我解答

不过感觉此论坛人气不是太旺盛,人很少啊!!!论坛要加油,大家要努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3 21:52 , Processed in 1.2222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