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专栏。 本期刊发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陈淑梅的笔谈文章。一起来看—— 加快推进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 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助力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陈淑梅
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具有重大意义。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紧扣教育强国建设五方面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以更大作为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助力。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着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方面展现新担当。 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资助政策从“保障为主”向“保障和发展并重”拓展,切实提升战略人才培养支撑度、教育事业需求匹配度、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度,实现资助内涵系统性跃升。推进调结构、优布局。一揽子优化学生资助政策的奖优、助困布局,稳步实现资助政策格局从“助困为主,奖优、引导为辅”,转变为“助困兜底,侧重奖优、引导、育人”,充分释放学生资助的公共服务力、民生保障力、教育支撑力、思想引领力、人才驱动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保基本、兜底线。一体化设计各教育阶段助困类学生资助政策,在充分保障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权利的前提下,针对各教育阶段事业发展重点和受教育群体特点,完善资助范围、确定资助标准、设计资助内容,着力提高学生资助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好学”的新期盼。推进强导向、促发展。补充面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学业激励性资助政策,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国家急需专业学习,共同构建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宜的人才培养环境;完善就业引导类资助政策,加强国家资助政策与大学生就业专项计划的衔接性,积极促进各类人才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引导学生把个人就业与国家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人生梦想。二是深化管理创新,着力在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水平方面取得新成效。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四个加强”夯实工作基础,推进学生资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资金管理。巩固财政为主、学校和社会补充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大预算编制、资金发放结算等环节的管理力度,保障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力度稳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加强数字治理。加快构建学生资助数字化生态服务体系,建成纵横贯通、功能完备、融合共享、保障有力的四类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资助流程数字化、业务智能化、应用生态化,显著提升学生资助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智能化水平。加强业务监督。纵向压实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职责,完善学生资助经费统计工作,加大信访与舆情监测处置力度,畅通学生资助申诉机制,推动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购管理、供餐管理和资金管理,守好学生“舌尖上的利益”,让每一分钱都能健康安全地吃到学生嘴里。加强队伍建设。督促各地各校选优配强工作力量,保障各级学生资助队伍稳定;完善各级业务培训体系,提升基层队伍专业化能力;加强地方和中央高校学生资助部门经验交流,互学互鉴提高政策落实质效。三是紧盯关键环节,着力在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方面迈上新台阶。 学生资助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关乎教育公平、牵涉广大学生切身利益。必须聚焦关键环节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提升学生资助服务的精准化、规范化、高效化水平。持续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化。加强教育与民政、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研究推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机制,推动学生资助实现特殊困难学生“免申即享”、临时困难学生“即申即享”、相对困难学生“应享尽享”,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断增强激励引导类国家资助评审规范化。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构建更科学、更严密、更系统的奖学金评审制度体系,规范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服兵役国家资助工作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应奖尽奖、应补尽补、应偿尽偿”,充分发挥学生资助激励引导作用。有力促进资助资金拨付和发放高效化。督促地方规范优化学生资助资金拨付工作流程,充分利用资助卡和社保卡等支付手段,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让资助资金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聚焦提质增效,着力在推动学生资助事业行稳致远方面实现新突破。 学生资助是重要的教育投入制度,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计,事关学生个人成长。必须从“三项机制”入手、下好“三个功夫”,切实加强助学和育人“两个统筹”。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在充分保障学生需求上下功夫。顺应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新形势,推动建立资助标准与物价水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生生活成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大优秀学生激励引导力度。建立资助名额动态调整机制,在精准配置资助资源上下功夫。主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城乡发展新挑战,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情况相匹配的助困类项目资助面确认机制,推动建立奖励面适宜的奖优类项目名额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学生。完善学生资助宣传教育机制,在做深做实资助育人上下功夫。构建“多部门协同、多媒体融合、多渠道联通”的资助宣传矩阵,让党的好政策直抵千家万户,让党的关怀温暖万千学子;完善“物质帮扶+教育引导+关爱服务”资助模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就业帮扶,全面助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
END
文章转载自“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