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个星期,楼市就能回暖到三年前? 近期,朋友圈、网络上出现不少这种声音,的确2023年初开始,从新房销量来看,楼市确实有慢慢回暖迹象,中介每天接连发布成交信息,以前都是挑着有利消息发,现在几乎是天天发,感觉今天不买就买不到了。 在了解过网络数据发现,深圳一周成交了新房近500套;北京更是达到了760多套;佛山和南京新房成交涨幅紧随其后,达到了600%,接着就是成都,二手房已经从每天100套上涨到了400套,在新房方面,有三个项目去化率直接达到100%。其他城市也是“蒸蒸日上”。 氛围烘托到这里,想必在2023年接下来的日子里,有房人和无房人都会产生新的“自我忧虑”。 现在情况,曾经低下头的人也开始瞬间抬头,剧情开始重演:直接85折甚至更低折扣出售住房的开发商,渐渐收回折扣,有些热销项目还涨价了;二手房业主,曾经为了尽快卖掉房子,不仅一降再降,曾经3个月之内,连续五次降价,最后还送车位和物业费,现在瞬间抬头,第一天回涨4万,第二天再涨5万;看到这种情况,无房人害怕一直涨价,就想着尽快入场。 在去年整整一年,楼市调控可以用“持续不断”形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全国各地调控楼市高达1120次,同比涨幅72%,即便如此,都没能改变我们的心态,就这短短一两个月就能轻松改变? 更何况,楼市还出现了其他新的不利消息,可能对楼市方向都有影响:
1、近期,大家都关注到了提前还贷热潮,可问题是手上得准备一大笔钱,那么手上没有足够的钱,有的人又会怎么办呢?只能“以贷换贷”,就是把房贷换成利率更低贷款产品,例如经营贷、消费贷等等。 2、根据业内人士透露,从2月初开始,为了吸引更多资金不足的购房者,有些楼盘变相允许0首付,也就是说自己前期支付的资金,可以用小额贷方式,分成3年—5年来还清,但这样做需要承担更多的利息,例如贷款30万,5年时间利息就超过了6万。 3、就在2月中旬,网上出现一则“南宁某地产公司宣传贷款最长可到100岁”海报,内行人表示,不论是80岁还是100岁都是借力贷,本身就是违规做法。 概括来说,因为近些年房地产走势有些向着不利方向发展,部分城市的楼盘为了恢复销量,开始擦边球,这明显违背了高层对房地产“平稳发展”定调。 就在楼市转型关键时刻,央媒连续发表3篇文章,从2023年起,给房地产指明了方向: 最近一次,在三天前,也就是2月18日,央媒经济日报在题为《警惕房贷置换的多重风险》文章中,直指在住房贷款和消费贷、信用贷形成“利息差”情况下,后两者只有3%—4%,有人动起了房贷置换的歪心思,甚至还出现了贷款中介,中间存在诸多风险,警惕购房者提高意识。
上一次在2月17日,经济日报在《严防消费贷款违规入楼市》中,明确提醒通过大数据筛查、台账分析、查阅档案、流水追踪、人员访谈等方式,严防个人经营贷款和消费贷流入楼市,虽然之前也设置了安全门,但这扇门并不牢固,光是2020年7月初至2021年2月的8个月里,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经营贷款就高达3.4亿元。
最早就是在2月15日,经济日报在题为《房地产市场支持政策需更精准》文章中,提到要精准楼市调控,聚焦刚需和改善购房需求,在信贷方面要加大差异化,今后房地产市场要继续健康平稳发展,短期内,房价大涨恐怕难以实现。
央媒经济日报连续发表三篇文章,中心就是一点: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前专家表态,房价回落27%才合理。笔者认为,房价整体大概率不会回落27%,但细分到具体情况,却是有可能的,理由有二: 1、好卖的房子和地段不可能降价,不论是楼市还是其他行业都是如此,越好卖的商品就越不会降价,反而还会涨价,房子也不例外,人口流入的强二线和一线城市大概率不会降价,更别说回落27%,而那些不好卖的房子,降价也就是情理之中了,跌幅可能都不止27%、37%和47%都有可能。 2、合理水平也不止27%,不论从收入水平还是消费能力来判断,目前房价明显偏高,据统计,2023初全国商品房均价为10185元每平,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36900元,对比就让人惊讶,一年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四平方不到,因此要是真正谈房价的合理水平,笔者觉得回落27%也不是合理水平,还得降,但现实却很难。 基于此,我们能得出答案,从现实来看,回落27%已经很难得了,但是从收入和消费来看,回落27%并不算真正的合理水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来源:今日头条 巧谈大楼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