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写出人物的精神 ——统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作文指导 余东芳 单元要求: 1.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精神风貌。 2.运用对比、烘托、正侧面结合等方法,揭示和突显人物精神。 3.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习作指导: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是在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刻画人物由表及里的挖掘,重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们先回顾一下“写人要抓住特点”的作文训练的要求。要写好一个人,首先要学会细心观察,抓住这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接着,展开具体的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同时,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来写,因为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件件事情中。可以选择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写人如果抓住了特点,运用多种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那我们就能够从茫茫人海中一眼看出刻画的是谁。 “写人要抓住特点”主要侧重于“形”,像是对人物进行素描,而“写出人物的精神”则侧重于“神”,是一种意会。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无论是突出人物特点,还是突出人物精神,都必须借助具体的事例。写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表现出内在的精神。但后者难度系数显然高于前者,为了突显人物精神还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比如正侧面结合、欲扬先抑等。 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首先同学们要清楚什么是“人物精神”,像“苗条”“魁梧”等这些词是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摇头晃脑”“左顾右盼”等是表现人物动作的,这些都不在“精神”的范畴。人物精神包括人物的性格、品质、气质、个性等,比如开朗乐观、风趣幽默、善良无私、舍己为人、温文尔雅、吃苦耐劳等。 选定一个人或者一类人,确定要表现他的什么精神,那么接下来该如何表现这个人或这类人的精神呢? 首先,可以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细节就是事物、人物、环境细小、细微之处的表现。可以说,细微之处显精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比如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祥,或是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如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捕捉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点点滴滴充分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精神气质。写鲁迅先生笑声明朗,突出其性格开朗;写走路轻捷,突出其做事干练;写他明明胃不好,却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突出其尊重客人、尊重妻子……人物自己的言行就表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刻画人物,还有抓住他的服饰、微妙的神态变化等,这些细节同样也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可以说,细节刻画对表现人物精神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其次,可以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来突显人物精神。 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运用恰当,能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和舞台,能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所以,文中可有适当的环境描写,以景烘托人。 写人物如果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不足以表达他的精神,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也能突显人物精神。 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对比中突显精神。可以是和别人比较,也可以是这个人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形成对比。当然,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一定要处理好详略,不能本末倒置、弄巧成拙。 最后,还要注意有适当的议论抒情,这样的句子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样的句子要少而精,在文章的结尾处用一两句简洁有力的语言对人物展开评价,并热情地讴歌人物的精神,达到既提炼人物精神品质又升华文章主旨的效果。如果文章选择多个事件多个片段展现人物性格,还可以多处运用抒情议论来妙语作结,这样点题更到位。 总之,可以尝试抓住典型细节、运用烘托对比、添加议论抒情等,让人物形象立起来,让人物的精神品格在鲜活生动的形象中彰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