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部门共同发布了《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其中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有50%是在校学生;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到总人数的32%;
77%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家暴……

▲部分数据截图 这些数据,一行行读下来,真的越读越难受,越读越想哭。 我在教育行业已经工作13年了,写了很多文章,认识了很多孩子和家长,也经历了很多变化,唯有这件事最让我不安: 抑郁症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从鲜为人知,变得家家都有可能经历。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 其实答案已经在上面的数据里了,只是还会有人不明所以地说上一句:“现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了!” 可是他们却忽略了,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一切真的太不一样了。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生活,都是他们背负在身的沉重行囊。 他们疲惫且孤独,他们想要变得优秀,却被困在原地,他们曾大声疾呼求救,但很难被真正听到过。 青少年抑郁症不应只是新闻,而应是全社会关心的议题,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今年中考后,网上流传了这样一张图。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什么情况呢? 今年北京中考满分660,考完一看,各区考655分及以上的多如牛毛,光海淀区就达810人,按照普高升学比,600分可能都上不了普高。 不只是北京,放眼全国各地大多如此,人人都在说,中考已经卷到不行了。 表面上看,可能是题目变简单了,孩子更聪明了。 但再往深处想一步就明白了: 竞争越来越激烈,容错率也越来越低,中考分流势在必行,稍有差错,学霸也可能错失普高。 这就是孩子们生存的真实世界。 他们不仅需要应付成倍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难的学习内容,还得接受不断被压缩的自由时间,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把自己交出去,和千万人一起“卷”起来。 在这个世界里,处处都是时钟,处处都是数字,比想象中残酷,也绝比想象中辛苦。 
但当一个在学校里受挫的孩子回到家里,他又面临着什么呢? 最近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 安徽阜阳的一个男孩小宇,中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 他的妈妈看到成绩崩溃了,恼羞成怒地把儿子从小到大贴了满墙的奖状全部撕了下来,并哭吼着责怪: “读不好书,干脆早点出门打工!”
可记者去采访才知道,这是孩子初二以来考过最好的成绩。 面对镜头,小宇说自己未来会更努力,也不会因为妈妈撕下奖状而生气。 可妈妈丝毫不接受这样的承诺,而是问道: “满墙的奖状也没能换取一个好高中,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
随后还来了一句:“高中要再把这面墙贴满!” 妈妈的一言一行,都让人窒息,而孩子的回应,更是让人心疼。 
▲图片来源自网络 《环球时报》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说:在中国,最累的是孩子,因为他们很小就已经懂得要强了。 一个孩子懂得进取,有上进心,乍听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但让人心疼的是,这是孩子被压力“催熟”的无奈心理。 我们常说,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其实,孩子的世界,也没那么容易。 从来没有一代孩子,像我们的孩子这样,承受着这么巨大的升学压力,承受着这么沉重的课业负担,承受着这么长时间的身体疲惫与精神捶打。 但他们不得不抗下一切,在所有的推拉中埋头向前走。 
如果说,孩子的学业压力,是抑郁症的A面,那么,家长的焦虑情绪,就是抑郁症的B面。 去年8月,上海某中学一名14岁的女生跳楼自杀,留下了一篇千字遗书。 
▲图片来源自网络 遗书中,字字句句都是对父母的控诉: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在人前彬彬有礼,在人后我承受了你们口中最肮脏的辱骂……”
据了解,女孩成绩优秀,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然而,父母还是不满意。 在她的自述里写到: 父母一直对她进行高压教育,达不到要求,便是又打又骂,用巴掌打,用皮带或电线抽,让她穿着拖鞋站门外示众…… 她一直在努力满足父母的期望,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长期的身体和精神折磨,加上缺爱的家庭环境,让她彻底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曾看到一项研究,调查了自杀未遂后被送到急诊室的青少年患者,发现: 85%的人没告诉任何人自己有自杀念头;
90%的自杀尝试,是父母不知道的;
近70%的人从考虑自杀到开始行动,间隔不到30分钟。
这意味着,悲剧之后,父母大多是惊痛茫然的,他们想不明白,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最后是这样? 事实上,在孩子自杀之前,他可能已经想过几十次自杀,而自杀这个行为本身,也和父母、家庭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压力。 糟糕的是,孩子的压力大多数向内消化了,而大人的压力,会通过层层传递的方式,把它安放在孩子身上,演变成某种巨大的焦虑感。 当孩子无法承受学习的压力和家长的焦虑时,轻则压抑不快乐,重则抑郁自杀。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非常可怕的,它表现的丰富极端,并贯穿在孩子的整个生命成长周期中。 小时候逼着读书学习,长大后逼着工作,再然后逼着结婚生孩子…… 当父母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时,就会变得极度控制、严苛对待。 长此下去,会因为各种教育问题影响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爆发更大的冲突,彻底打破内在平衡。 而孩子,永远难以满足大人的期待。 他们被语言暴力和情感冲突裹挟着,沉溺在“我不好”“我对不起父母”“我不值”的泥潭里,丧失活力与自信。 家庭里的爱与沟通早就畸形了,孩子又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在《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提到,有抑郁症的在校学生患者中,46.51%的人在面临问题时选择了不寻求帮助。 
▲ 部分数据截图 父母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甚至,父母直到孩子休学的那一刻才感受到事态严重。 这也是最让我难过的。 我见过太多太多家长,他们八成以上的精力都在关心孩子的成绩,但孩子的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统统没有被重视。 很多时候,当孩子说出:“我心情不好”时,家长会说:“小孩子哪有什么心情。” 等到家长发现孩子有抑郁症倾向时,可能已经看到了某些情绪失控、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彼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多数人都不想承认这个事实。 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真相: 那些得了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他可能得到了过分的爱,也可能缺少了必要的爱。 抑郁症可怕,但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被心魔困住的家长们。 你到底是想要一个精神抑郁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是想要一个冷漠冲突的家庭,还是想要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 如果,答案是后者,我想让你静下心来听听两句话。 第一句,放下你的焦虑,承认孩子本就平凡。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谷爱凌,只有一个韦东奕,只有一个马云,我们的孩子生来就不会成为别人,他只会成为他自己,也应该成为他自己。 放下焦虑,不等于放下父母引导教育的责任,承认孩子平凡,不等于两手一摊撒手不管。 积极欣赏孩子,支持他找到自己的道路,才是正解。 第二句,给家财万贯,不如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们对孩子不满意的源头,常常是因为自己太过苛刻。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理应得到应有的那份认可。 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让他们坚信自己的潜能,即便在最糟糕的境遇里,也能被稳稳托住,直面人生的挫折坎坷,越挫越勇,找到答案。 
最后,我想借用海桑的一首小诗,送给所有家长们,也送给所有孩子们: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抛却无用的焦虑,让孩子为自己而活,然后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样的教育,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呢? 因为,人生从来不是一条单行轨道,而是一片广阔的原野。 
*来源:晓敏青春说(ID:xiaominqcqj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