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 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县(区)为单位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园,制定公办学位扩充计划,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确保每个县(区)城区举办3-5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持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治理行动,确保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依据标准审批设立幼儿园,确保新增幼儿园办园条件达标。加强园舍条件改善,重视活动环境创设,丰富玩教具、图书配置。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逐步解决公办园教职工编制问题。全面落实公办园年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和普惠性民办园财政奖补政策,完善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政策,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严禁民办园过度逐利等行为。 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活动,推进科学保教,扭转和治理“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实施幼小衔接攻坚行动,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实现幼小双向、科学、有效衔接。规范办园行为,建立全覆盖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优化义务教育公民办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区)创建工作。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省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实施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坚持因材施教,鼓励教学创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遴选和推广,建设一批教学改革示范校、示范区。全面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评估认定,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标准化、优质化发展。实施中小学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开展最美中小学生宣传推介活动。擦亮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品牌,创建国家、省、市红色研学基地20个,开发红色研学线路10条、红色研学课程40个。创建30所省、市级“五育并举”示范校,创建60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30所劳动教育示范校。强化教研支撑作用,完善省、市、县、校级教研体系。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严格落实城镇居住区配套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相关规定,新建1万人以上规模的住宅区,应当配套建设1所24班规模的小学;2万人以上规模的住宅区,应当配套建设1所36班规模的初中。新建的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努力办好乡村学校,进一步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教学用房和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等设施。合理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努力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以“小而美、小而优”为目标,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温馨校园”。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要严格规范程序,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 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坚持依法控辍,提高质量控辍,落实扶贫控辍,强化保障控辍。加强学生失学辍学情况监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关爱与精准帮扶责任制,完善控辍保学督导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确保除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不失学辍学。 (三)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坚持优质特色发展。鼓励普通高中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学校文化、课程设置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索。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努力构建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培育10所省、市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50个省、市级普通高中示范性学科,设立60项省、市级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 支持普通高中开展教育创新。鼓励示范性高中探索创新实验班建设,针对学生兴趣、特长开展科技创新课、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培养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鼓励信阳科研院所以设置科研分支机构的形式,在高中设立科学实验室、学术探究中心和青少年创客中心。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全员岗位研修,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和学生学习效能。培育20所省、市级普通高中示范性教学创新基地(学校)。 (四)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建立以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支持职业院校与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创新综合体,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认定5个左右市级产教融合型行业、10个左右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和3个左右市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打造1-3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依托我市高等院校培育、建设2个以上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 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实施校企协同“双元”育人,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形成企业和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主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1+X”制度(学历证书+若干执业职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按照“长期+短期”“线上+线下”培训模式,重点规划建设1-2个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2-3个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点。积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每年完成10万人次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组织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能力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高标准建设大别山职教新城。采取“规划设计一步到位、部分院校整体迁入、新建院校提质扩面、多元投资创办职教、同步建设公共服务”等组合措施,将职教新城建设成为集教育、科研、服务、实训、生产、居住、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为大别山地区的职教中心。信阳航空职业学院、信阳技师学院、信阳开放大学(电大)、信阳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首批入驻职教新城,全面提升信阳职业教育水平。 (五)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支持在信高校内涵发展。支持信阳师范学院更名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重点高校,在做好师范教育的同时,加强理工科建设。在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信阳师范学院(理工学院)。支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建设。支持信阳学院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强化应用型理工科建设。支持信阳农林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农林类应用型重点高校。支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级“双高校”。支持信阳艺术职业学院扩大规模,增加专业设置。支持信阳航空职业学院、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支持固始职业技术学院、信阳科技职业学院纳入河南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 积极发挥高等学校优势。支持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开展课题攻关,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最优方案。鼓励区域内高等学校、企业、县区共同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政产学研协同平台、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有效联动、融合紧密、合作共赢的局面。 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在信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的原则,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宜的教育。扩大特殊教育资源供给,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基础服务能力。强化特殊教育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与援助,让更多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做好服务。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完善便民服务举措。定期开展随迁子女教育发展水平监测评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 (七)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坚持民办教育公益属性。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有效增加民办教育制度供给,激发民办教育内生动能,进一步挖掘创新潜能,着力发展更加优质更具特色的民办教育。 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按照“义务教育是国家事权、依法由国家举办”的总要求,统筹公办民办义务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强化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招生入学行为、教育教学、财务行为、学校名称等方面的监管。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行为,理顺“公参民”学校体制机制,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占用教师编制等公办教育资源的,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清理规范工作。停止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将党组织建设有关内容写入学校章程,实现民办学校公派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完善民办教育监管体系,以规范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加强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工作,促进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办学。规范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审计监督。规范民办学校融资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推动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优先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总结推广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业风气,营造规范健康的发展氛围。 (八)发展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终身教育。强化职业学校和在信高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终身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依托信阳开放大学、在信高校和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 加快建设城乡社区教育网络。完善以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学院(学校)为骨干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积极创建省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和示范区。推动以开放大学为主体的社区(老年)教育体系建设。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所有实体依托的示范性社区学院(学校)和1个养教结合的示范性老年教育中心(老年学校)。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