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448|回复: 0

太平缸胡同:闹市小巷享太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8 10: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若城市有性格,胡同应该深谙其质地。
与闹市商圈、高楼大厦相比,胡同里留着来自光阴深处的印记,多的是耐人寻味的细节。映照过往,可见历历来路;投射现实,可观烟火人生。
QQ截图20211208101041.png QQ截图20211208101035.png
从横贯城区东西、知名度极高的东方红大道循路牌拐入,貌似平平无奇的太平缸胡同却拥有一段专属的城市记忆。
“别看这条胡同只有200来米,它可大有来头,自明代就有。”昨日,向记者介绍起“太平缸”的来历,浉河区老城街道中山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华莲兴头十足,仿佛讲自家家史,爽利中透着自豪。
据《老城街道志》记载,过去人们遇到火灾,只能一盆一盆地端水灭火,深受杯水车薪之苦。为防火患,居民在巷内两旁摆上大水缸,缸内终日储满水,以备不时之需。水缸相当于如今的消防水栓,保障了居民的岁月太平,胡同也由此得名。
老地名引人遐想,新面貌都有来处。胡同东头有老城派出所,胡同西头是市中医院,胡同中间蔬果、粮油、茶叶、早餐等物资供应店铺一应俱全。虽没了水缸,眼前的太平缸胡同和美太平,定胜过往。走近老胡同,且问老居民。岁月长河里,他们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也见证着胡同的蝶变。
“30年前,这里就是个‘葫芦巷’。人多了车进不来,雨多了水出不去。”63岁的徐亚萍在这条巷子里住了大半辈子。1984年搬来后,她便在胡同里摆起了菜摊。不分昼夜,不管雨雪,物美价廉,童叟无欺,这营生,徐亚萍一干就是几十年。她的贩菜工具从最初的手推架子车换成了后来的三轮电动车,她的必经之路也从过去的泥土路升级成如今的平整水泥路。如今,徐亚萍早已结束了起早贪黑的生活,享起儿孙之福。
1986年,太平缸胡同第一座楼房落成,一排5层的崭新楼房建在胡同中间,大有鹤立鸡群之势。从平房住进楼房的居民欢天喜地,今年67岁的彭玉英便是其中之一。好不容易住上楼房,当年彭玉英一家选的却是一楼。“那时候我们单位常有夜班,我担心搬着自行车上下楼叮叮咣咣地打扰邻居休息,索性就选了一楼。”彭玉英指着眼前近20层的苏荷公寓笑着说,“后来,周围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比我们高出多少倍了。”
太平缸胡同里有家“凤玲理发店”。店面略小,不大起眼,可此店渊源,却值得说道一番。店主名叫张凤玲,今年57岁,在太平缸胡同已生活了57年。“我生在这个胡同,长在这个胡同,一辈子连着这个胡同。”1998年,为了就近照顾家中老人和上小学的儿子,张凤玲在胡同里物色了一间店面,凭手艺开了家理发店。
“一个人‘自拉自唱’,一转眼就干了20多年。”张凤玲说,她守着这间胡同理发店,看着胡同的孩子们一茬一茬地长大,也经历一辈人从满头青丝被岁月“染成”稀疏白发。
这几年,随着居住条件改善,有些老居民从太平缸胡同搬到新居,有的住羊山新区,有的在南湾风景区。张凤玲说:“他们隔三岔五总会回来看看,有时在胡同里吃个早饭,有时来我这剪个头发,遇见街坊邻里,一聊半晌儿是常有的景象。”
当时都是寻常,回首况味难忘。于百态人生,于城市走向,胡同之美在于此,胡同之意藏于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3 15:58 , Processed in 1.1632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