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41|回复: 0

全球通胀来袭,货币将大幅缩水?专家:2022年“四件事”最好别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30 16: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一句话,“穷人怕通胀,富人却喜欢通胀”。但对于其中的逻辑,一知半解。在我们看来,归根结底是因为通胀对穷人和富人的影响结果不同——通胀来袭,货币“泛滥”会导致大幅贬值,继而购买力大幅缩水。对于只拿固定工资的穷人而言,这意味着通胀会对其进行“抢劫”,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期待老板加工资;但对于持有抗通胀资产的富人来说,通胀不仅不会掠夺他们的财富,相反还会帮助富人稀释负债,因为富人的很多抗通胀资产都是通过加杠杆购买的。此外,通胀环境下,市场上的商品会造成短缺,这对于富人销售,甚至是涨价销售都是有利的。
  当前时期,我们就身处在全球通胀来袭的大环境下,全球通胀来袭有非常明显的特征:首先,2020年3月以来,疫情肆虐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不小的冲击,为了提振经济活力,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说白了就是不断印钞,持续放水。最终导致货币严重超发,货币贬值幅度惊人。截止到9月末,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的物价涨幅超过了5%。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通胀指数早已进入“5时代”,连续数月超过5%;其次,受通胀影响,近一年以来,成品油、铁矿石、天然气、煤炭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再者,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价格也难逃上涨的命运,粮食、蔬菜、鸡蛋、淡水鱼等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上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份,世界粮食价格已连续两个月上涨,今年9月份全球食品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了32.8%,创近10年以来最高水平。
  专家直言不讳表示,全球大范围放水,全球通胀来袭,导致货币的购买力在大幅缩水。作用到普通人的身上就是,这让很多人直接感觉到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何为货币贬值?打个比方,以前10块钱能买15个鸡蛋,现在可能连10个鸡蛋都买不到了。
  何为通胀?这一轮全球通胀来袭的始作俑者是谁?通胀的具体成因又是什么?首先,通胀指的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的超发,是货币供求关系不均衡导致;
  其次,本轮全球性通胀的始作俑者是美国。此话怎讲?自去年冠毒侵袭全球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基本都陷入了停滞。其中美国经济下行最为明显。美国采取的办法是,打开印钞机疯狂印钱,即把本国的经济下行压力转嫁给世界各国——公开资料显示,自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靠降息、无限量资产购买、大规模的基础投资建设、直接给家庭发钱等方式,向市场注入了高达30万亿美元。
  众所周知,美元是世界的货币,全球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美元泛滥,货币严重超发,不仅导致本国的通胀率持续走高,而且影响也波及全球——各国不得不跟随美国降息,采取宽松信贷政策,其结果就是输入性通胀来袭,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很多国家的原材料也跟着涨,继而导致普通商品价格也不断上涨。
  此外,据专家分析,国内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是受输入型通胀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国际游资纷纷进入中国,想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利。而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即进来多少货币,就投放等量的货币。如此一来,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就超发了,其结果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普通百姓的生活感受更直观,更直接。说白了就是手里的钱,能换来的东西越来越少。没什么可争议的,这就是典型的货币贬值——在商品一定量的情况下,货币增多了或大量货币涌进了市场,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物价相对于收入超过一定限度,就是货币超发。
  为了应对全球通胀来袭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都偏向宽松,虽然央行没有像美国那样降息、印钞,但是年内多次的降准、逆回购操作,也给市场释放了不低于4万亿的流动性。尤其是十月下旬,5天投放7000亿,央行逆回购大幅加量,也维护了流动性平稳。所以整体来看,全球性通胀实际上对我们的影响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全球通胀来袭,宽松政策导致的货币“泛滥”,继而导致购买力不断缩水的情况下,很多人都特别关心,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建议,未来5年,在通胀来袭时,应该购买三大“硬通货”:人口流入的都市圈的房子或土地、供给稀缺的贵金属以及大赛道的龙头公司。对于经济学家的建议,我们是非常认可的,但是唯一的问题是,这三个“抗通胀”的投资渠道只适合那些手中有大量资金的有钱人,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这样的建议显然是无法参与的,因为每一个渠道的投资门槛和要求的技术都非常高。
  不过,在专家看来,全球通胀来袭,与其说应该去挖空心思购买“抗通胀”产品,不如说是应该保持理性,不犯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避免自己的资产缩水。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当前的情形势下,很难通过把手中的资金转换成抗通胀产品来跑赢通胀了,能做到手中的资产不缩水已经是万幸了。所以,在专家看来,2022年有“四件事”最好别做:
  第一件:不要去投资股票。股市因为收益与亏损见效快,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魂牵梦萦的地方,尤其是通胀来袭时,很多人还会抱着去股市“大赚一笔”的想法。但是对于普通人,专家建议不要碰股票,根本原因有三个:其一、股市中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七亏两平一赚”。换句话说,在股市中能全身而退并赚到钱的往往是拔尖的那十分之一;
  其二、在专业的机构面前,个人毫无优势可言。机构的属性决定了,他们有充足的资金、专业的储备以及精通的消息,而且大多有一套完善的交易系统。作为个人,很难战胜这样的专业体系。有专家曾经揭露,在A股中虽然近8成的交易由散户促成,但是其中的利益9成都被机构收入囊中了;
  其三、投资股票需要长期的实践参与,普通的小白冒然进场,大概率难逃亏损结局。
  第二件:最好别去重资产创业。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其实资金最好的去处就是能够获得安全稳健收益的地方。有人会说,通胀来袭,手里的钱会大幅贬值,不如拿去创业。对此专家直言,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首先,创业需要一定的天赋,以及人脉资源的长期积累,普通人对一个行业了解不深,就贸然进场,很容易走弯路,尤其是重资产创业,资金投入大,风险也大。大量资金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导致固定成本增加,生产经营难度加大。一旦失败,想再翻身很难;其次,全球通胀来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也出现大幅波动,同行竞争更加激烈,有些行业因为原材料价格大涨,甚至出现了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重资产创业很难有生存空间,搞不好就会血本无归;
  第三件:不要盲目举债扩张。对于普通人而言,盲目举债扩张,实际上指的就是借钱、或者向银行大量贷款。有人可能察觉到了,通胀来临时,向银行贷款的难度将下降不少,因此产生了借银行钱投资获取收益的想法。对此专家认为绝对不可取:其一、对于普通人而言,借贷要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毕竟通胀来袭,货币会贬值,对应的本身就是购买力下降,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个人的资金实力,大量借债,叠加可能随时出现的收入来源下降等因素,个人很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其二、通胀来袭,市场上的资金都在寻找抗通胀渠道,留给个人的高收益投资渠道其实并不多,这个时候大举负债扩张,无异于增加难度。
  第四件:不要投资小城市的房地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房产都被看作是“抗通胀”的法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全国平均房价上涨了5.3倍之多,尤其是很多人口流入的经济较发达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甚至达到了10倍以上。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投资房产才是最好的抗通胀渠道。
  实际上并不是,其实一直以来,小城市的房地产都不适合投资,尤其是“房住不炒”调控开启后,很多小城市的房地产虽然也跟着涨价了不少,但是房产严重过剩以及房源大量空置等现象已经接连出现了。事实上,观察最近一年以来,我国各大城市的房价走势,也不难发现,当前时期,楼市已经出现了严重分化,尤其是今年9月份,全国超过半数以上的城市的房价都在下跌,而且有些新房的跌幅都超过了15%。
  在专家看来,2022年投资房地产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小城市的房地产,更是坚决不能碰。理由有三个:其一、未来的房价分化会非常明显。直白点说就是,未来全国仍然有投资价值的房产占总市场份额的比例将不足10%,这意味着投资房产获益,或者说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门槛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普通人很难参与其中。比如四大一线城市的房产,未来5-10年肯定还是有一定的投资价值的,而且绝大多数房子也能实现资产的保值甚至升值,但是作为普通人是不可能去完成投资的,因为经济实力不允许;
  其二、小城市的房地产虽然总价低,投资门槛不高,但是对应的升值潜力也不高。尤其是远离中心城市、远离区域中心、人口大量流失城市的房地产,未来能不能稳住都未可知,现在投资很难保住不高位接盘;
  其三、整体来看,当前的楼市存在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金融政策收紧导致的市场预期降低,即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现在不止三四线城市,新二手房交易量大跌,实际上连一二线城市,也开始步入“降温通道”了。一二线城市的优质资产,中长期来看,上涨压力仍然存在,所以即便短时期抛售套现困难,但是由于有源源不断的人口增长,所以未来不缺接盘的人。但是反观三四线小城市,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本身投资潜力就有限,再加上人口流失导致购房需求减少,以及央行收紧房贷,倒逼商业银行提高房贷门槛,且上浮了房贷利率,实际上市场上出售的房源比买进的房源要多很多。在专家看来,未来几年,小城市的房产出售变现会很困难,“砸手里”的概率很大。
  (来源:今日头条 楼市新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1-15 08:09 , Processed in 1.2746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