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03|回复: 0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节气知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5 17: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惊蛰的由来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的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C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C,沿江江南为8°C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C, 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南方大部分地区,亦可闻春雷初鸣。“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淮河沿岸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惊蛰节气三候



【一候,桃始华】
蛰伏了一冬的桃花开始开花,并逐渐繁盛。



【二候,仓庚鸣】
黄鹂也感知到春天的气息发出婉转悦耳的啼鸣。



【三候,鹰化为鸠】
斑鸠、燕子等鸟类现身林间,那咕咕的叫声似乎在催促着春耕时节开始了。





惊蛰养生



【春捂】
进入惊蛰,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适当运动】
惊蛰时节,运动不宜太过激烈。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需要循序渐进。



【远离春困】  
惊蛰时节,气候回暖,容易感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民间称之为“春困”。远离“春困”,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规律的作息。


【饮食宜清淡】
中医说,四季对五行,春属木,木对应肝,所以惊蛰后要以养肝为主。又因五脏对五味,酸味入肝,具有收敛性,不利于阳气生发,易导致肝气过旺,适当增加甜味食品,可补益脾气,避免肝旺而克伤脾。
饮食上要以具有保阴潜阳、清肝降火旺、少酸多甜为原则,适合食物有:空心菜、菠菜、木耳、胡萝卜、雪梨、蜂蜜、银耳、百合、莲子、芡实、山药、薏米、花生、核桃、燕窝、猪肝、春笋、芹菜、大枣。
惊蛰过后天气明显回暖,春光明媚的同时却也给各种细菌、病毒的活跃提供了可趁之机,我们要在日常饮食方面就要注意保持饮食清淡,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惊蛰习俗

【惊蛰吃梨】
此刻虽然万物复苏,但乍暖还寒。天气尚属干燥,人也容易口干舌燥,易感春寒。这时候吃个梨,汁水清甜,不仅润肺止咳、滋阴清热,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鲜甜。


饮食推荐:冰糖雪梨
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梨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小朋友们行动起来做一道冰糖雪梨吧!
1.银耳提前2小时泡发,去除底部的硬结撕成小片;红枣、枸杞提前稍微浸泡一下。
2.将梨子顶部切开,把切开后的下半部分中间的果核和果肉挖出来成为容器,梨肉切细留用,顶盖也留着。
3.把泡好的银耳、红枣、枸杞和梨肉,外加冰糖一起放入梨盅中。
4.将梨子的顶盖盖上,放入锅中隔水蒸1个小时。一盅冰糖雪梨就做好啦!


【听惊雷】
在古时人们的想象中,人间的雷是由雷神掌控的。今天的他一手持锤,一手连击天鼓。于是,人间便响起惊雷万声。一声惊雷,唤醒所有在冬眠的动物。蚊虫鼠蚁,也将应声而起,四处觅食。因此,古时人们会手持艾草薰香等,驱散蚁虫及霉味。


惊蛰儿歌


惊蛰到,万物生。
众昆虫,要苏醒。
敲房梁,赶害虫。
防细菌,讲卫生。
喝梨水,润肺经。
防肝火,勤运动。



惊蛰故事



雷敲鼓,轰隆隆,敲醒睡觉小虫虫,争着抢着跑出洞,又是唱,又是跳,大家见面闹哄哄。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藏在地下的小生命们也都醒来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故事吧!


“一年之际在于春”。惊蛰到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播种、开始了丰收的期望。希望小朋友们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一起努力,寻找生机盎然的春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8 06:30 , Processed in 1.82087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