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37|回复: 0

这几个偏方治不了病,还可能“致命”!别再被骗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7 21:2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来源:高济美锐大药房
生病,你是不是经常会想到用偏方?

但是您知道吗?

有很多常见的“偏方”不仅不能治病,

还有危险。

下面我们就根据危险程度,

列出了那些熟悉的骗人“偏方”。

流鼻血时仰头举手

危险系数:

或许小时候长辈就教过你,流鼻血时,把头往后仰,举起手来,哪个鼻孔出血就举哪一边的手(亦有说举另一侧手)。

孩子流鼻血时,千万别让他仰头!实际在这个姿势下,不仅没有止血,还会将血液吞咽到食道和胃肠,刺激胃肠黏膜。出血量大时,还容易吸入气管及肺内,堵塞气道,导致危险!至于抬手,手臂与鼻子不是在一条血管上,这样做只是多此一举。

正确做法:捏紧患侧鼻翼

当孩子流鼻血时,应该让他坐下,头略向前倾,然后用冷毛巾敷在头部或在脖子上围一条冰毛巾或湿毛巾止血,或者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团小棉球,然后捏紧患侧鼻翼。
痔疮膏治黑眼圈

危险系数:

痔疮膏属外用药,其中确含有麝香、冰片等活血化淤的成分,但人的眼部皮肤特别敏感,若当眼霜用,会长期刺激眼部附近的黏膜,易引发接触性皮炎或脂肪球堆积 。

如用痔疮膏对付黑眼圈,还可能导致色素沉着,局部沉积,加重黑眼圈,而且其气味刺激,还可能导致结膜炎等眼部疾病,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正确方法:熟鸡蛋法

早上刚煮熟的鸡蛋很烫没法下嘴,正好可以去壳后用保鲜膜包好,用来按摩眼睛周围的皮肤。

另外,去黑眼圈,一定要保证足够睡眠。睡眠不足会让血液循环减速,眼部下方的肌肤颜色自然也就会变得暗沉。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黑眼圈。


母乳涂脸治湿疹

危险系数:

湿疹真称得上是小婴儿的“流行病”了,也因此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偏方。有人说,挤两滴母乳涂到宝宝脸上就好了,老家都是这么做的。

其实,生湿疹的宝宝皮肤屏障已经受损,再涂以母乳,只会使皮疹愈发严重。新生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抵抗能力也较成年人弱,母乳涂在皮肤上,容易造成汗腺口、毛孔的堵塞,使汗液、皮脂分泌排泄受阻而形成汗腺炎、皮脂腺炎和毛囊炎,还容易滋生细菌。

腹泻吃大蒜

危险系数:

在急性腹泻期是不能吃一些刺激性食物的,包括大蒜,尤其是生蒜。吃大蒜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菌防腹泻,但是应该在未病之时服用。

相反,当你已经处于腹泻状态,如果再进食大蒜等辛辣食品,可能加重对肠壁的刺激,从而加重腹泻。

鱼刺卡喉,喝醋吞饭团

危险系数:


吃鱼被鱼刺卡住,这样的事情许多人碰到过。很多人听来的方法就是喝醋,想着把鱼刺泡软了;或者吞饭团,把鱼刺咽下去。殊不知,这两种方法不仅不管用,还很危险。

鱼刺本来卡在喉咙部位可以轻易取出,吞食了饭团或馒头后,可能会导致其陷到肉里,刺伤喉咙,这时取刺将更加困难。更危险的是有些鱼刺会被带入食道,而食道紧贴着大动脉和气管,如果鱼刺扎破食道,扎入大动脉引起大出血或扎破气管引起感染,都可能危及当事人的性命。

对于想通过喝醋软化鱼刺的办法,基本上起不到软化鱼刺的效果,即使能够软化,要软化很久才能把鱼刺全都软化完。喝醋时醋液在喉咙只能停留几秒钟就进入到胃部,反而会导致胃部不适,甚至烧伤咽喉和食道粘膜。

刺脚趾急救中风

危险系数:

这样的谣言最有迷惑性,滴血救命有三法:

一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马上取缝衣针将患者双耳垂最下点刺破,各挤出一滴血,病人马上治愈,而且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二、心脏病猝死发生后,马上脱掉患者袜子,用缝衣针分别刺其十个脚趾尖,各挤出一滴血,不等挤完十个脚趾尖,病人即清醒过来。

三、不管哮喘还是急性喉炎等,发现病人出不来气,憋得脸红脖子粗,赶紧用缝衣针刺破其鼻尖,挤出两滴黑血即愈。

很遗憾,这些所谓的小偏方里面,最不靠谱的就是“滴血救命三法”。首先可以确定,从西医角度,这几条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如果在中医经脉学上有理论依据,省内知名的中医大学和医院早就普及了。


作为医生,坚决反对患者尝试这三种放血疗法。首先,这会延误正规抢救的时间;其次,这种创伤性的方法自己不可能达到无菌环境,可能会造成感染,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致死——之前就有病例,女孩子刺耳洞,因局部感染导致颅内感染,进而引发全身感染。


正确方法

尽量使病人原地平卧,松解病人的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把头转向一边,清除口鼻腔内的呕吐物,采取压额抬颌法打开气道,有条件的话给病人吸氧;尽快拨打120。观察病人呼吸、脉搏、神志变化,一旦发现呼吸心跳停止,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在最初四分钟内得到及时有效的复苏,才能最有可能获得生存机会。四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千万不要浪费在找针、刺血上!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内容仅作交流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或专业医疗机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8 09:13 , Processed in 1.3394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