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314|回复: 0

“籼改粳”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9 15: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宋世枝,男,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阳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科研系列高评委委员,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信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他曾参与和主持国家863、国家行业专项、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项目30余项,主持省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各一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8项,主持完成的豫南“籼改粳”技术研究结束了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应用面积达到20多万亩,被誉为豫南水稻的第三次革命;主持发明的“泥质法”育、抛秧技术,使信阳100多万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手插秧的历史。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宋世枝先后被授予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首届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第二、三批驻村科技服务优秀专家、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信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信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信阳地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信阳市人民政府推荐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1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籼改粳”助力周湾村率先脱贫
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是一个经济条件较为薄弱的贫困村,全村2015年人均收入不到2855元,在这个人口只有2904人的村子里,贫困人口就有770人。该村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700亩,是当地最主要的传统产业,水稻生产除了保证农民口粮以外,还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长期以来,该村一直种植籼型水稻,稻米品质差、效益低,个别农户已有弃田撂荒倾向。
2016年,宋世枝带着“籼改粳”技术来到了周湾村,开始了“籼改粳”之旅。“籼改粳”不仅是品种的更新,还涉及栽培技术和耕作方法的重大变革,相对于前两次技术革命来说,意义更大,难度也更大。为了让农民掌握“籼改粳”技术,宋世枝在精心制定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从粳稻的催芽、育秧到抛栽、田间管理的各个关键生产环节,他都组织农民到现场观摩,手把手教他们操作,并定期到田间地头观察指导,和农民一起讨论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几年来,宋世枝的汗水撒到了每一块稻田。为了落实粳稻推迟播种技术,宋世枝还采取延后供种措施,杜绝了提前早播,避免了扬花灌浆期的高温热害。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周湾村粳稻获得大面积丰收,1580亩稻田平均单产达到650公斤,部分田块接近800公斤。而当地籼稻由于遭遇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持续高温,结实率和千粒重普遍偏低。粳稻比籼稻每亩产量高出150公斤至300公斤,增产和价格叠加每亩增收达到500元至800元。农民说从来没见过长这么好的稻子,超高产在这里已不再是神话。2016年,周湾全村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村。2017年,全村“籼改粳”面积上升到2130亩,再次获得大面积丰收,高产田块理论产量达到915.6公斤。该村村民周谋伦高兴地对宋世枝说,他家的稻子比这里还要好,穗子大,每穗有300多粒,邀请宋世枝和他的同事们去他家测产。这位村民用简短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内心的丰收喜悦。今天的周湾村,没有了贫困,农民种的是优质粳稻,吃的是优质粳米,“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村民易本胜由原来的40亩稻田扩大到280多亩,他今年生产的优质粳稻实收产量达到750多公斤,加工后就地销售,每亩增收超过1000元。
“籼改粳”为脱贫攻坚插上翅膀
在2016年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千名科技特派员联村帮扶行动中,宋世枝负责联系的贫困村光山县张寨村,全村1100亩稻田由于插秧难、效益低,近七成撂荒或改为他用。宋世枝来到该村后,指导农民利用撂荒稻田种植粳稻,使300多亩稻田产出了香喷喷的粳米;浉河区吴家店镇2010年粳稻生产面积不到2000亩,通过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支持,2019年粳稻生产面积达到2万多亩,220多户贫困农民种植了粳稻,每亩平均效益提高300多元。2017年10月12日,时任省科协主席霍金花到该镇调研时认为,“籼改粳”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提升,不增加生产投入,没有市场风险,惠及面大,是农村脱贫攻坚的好技术。在2019年8月10日全省科技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省长、省科协主席霍金花对宋世技再次给予了肯定。
“籼改粳”惠及千千万万农民
2018年,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5部门实施了“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宋世枝再次被选派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继续为其热爱的“籼改粳”事业奔走在田间地头。但宋世枝不限于服务一个村或一个家庭农场,而是将“籼改粳”技术推广到豫南各地,推动品质提升,每年开展多次技术培训,与百余家种田大户保持联系并提供服务,帮助创建优质粳米品牌。其中,罗山县“林道静”合作社利用优质粳稻进行稻虾共作近千亩,每亩效益5000多元,粳稻收益大大超过养虾收益。这些种田大户大都有帮助农民脱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他们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大批农民增产增收。2019年5月,宋世枝被市政府推荐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
“虽然我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尽管我已经退休了,可是还有很多农民期望得到帮助。我将继续履行好一名科技特派员的职责,把信任当责任,把褒奖当鞭策,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新的贡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宋世枝感慨万千地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4 02:08 , Processed in 1.22501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