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563|回复: 0

司马光之“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9 08: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到了河南信阳光山县,发现很多地名和单位名称,都与司马光有关。司马光大道、司马光广场、司马光公园、司马光宾馆、司马光中学、司马光小镇、司马光油茶园——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一个小村庄,还有一家“司马光家宴体验馆”。
急问:“这里是司马光的家吗?”答曰:“司马光的家,在我们光山县城。而当年他们全家郊游的时候,很可能在这里吃过饭。”
于是,产生一个急切的念头,一定要到司马光的家里去看一看。据说,那不仅是他的出生之地,而且是他砸缸的地方。当然,司马光的时代,已经过去千年。他的故居,是他父亲司马池当年做官的地方。那些房子和那口破缸,也是近年复建。
但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还是被惊呆了。你看,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塑像,是多么惟妙惟肖!几个小孩,有的惊呼,有的吓跑,而沉着冷静的司马光,已经用石头把大缸砸开一个洞口。那个掉在里边的小孩,正伸头顺着水流钻了出来。
院子里还有一口井,当时司马光一家,吃的就是这口井里的水。导游讲,当地有个风俗,每个孩子出生第三天,都要用这个井里的水进行洗礼,称为“洗三”。司马光的妈妈给他“洗三”的时候,一边洗一边说:“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然后妈妈又对司马光的父亲讲:“您给我们的儿子起个名字吧!”司马池想了想说:“为了纪念此子生在光山,我决定送他单名一个‘光’字,就叫司马光。”
我明白了,司马光之“光”,原来是来自光山之“光”。而淮河南岸这座山,为什么会叫光山?当地人说,山峰叠翠,高耸岸边,朝霞夕辉,被河水倒映在青山之上。每有光耀,便浮光熠彩。为此,人们称这座山叫“浮光山”。从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光山下边的镇,叫光城镇;光城镇建了县,又叫光城县。
司马光的人生,确实闪出了光。他不仅历时19年,主持编写了294卷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成为中国史学的一部巨著,而且他为人温良谦恭、低调淡泊、刚正不阿、刻苦勤奋,不张扬,不奢侈,不纳妾。如今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但在所有关于司马光的文字中,他从来没有讲过自己砸缸救人的事情。
光山县教育局从2008年开始,就启动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后经多方专家的审慎考证,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材相关注释已注明,司马光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
此后,光山人理直气壮地打出了“司马光牌”,也得天独厚地沾了司马光的光。仅那些以司马光命名的地名,就给外地游客带来无尽的向往。更聪明的是,这里的人还借司马光之光,打造出“智慧之乡”的名片。俗话说,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跟着勤奋没懒惰,跟着聪明没笨蛋。跟着司马光的足迹,也一定会有司马光的智慧。如今的光山,已经成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生态魅力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借历史名人之光,弘扬地方文化,发展特色经济,树立品牌形象,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光的大张旗鼓“沾光”,没光的也想方设法“借光”。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奋发努力,让自己“发光”和“闪光”。没有“砸缸”和《资治通鉴》,就没有司马光之“光”。同样,没有智慧创新,也没有今天的光山之“光”。

作者简介:汪金友,笔名海纳,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人,河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杂文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自1979年开始杂文创作,曾在国内300多家报刊发表杂文、评论、随笔、散文等5000余篇。本人作品先后获得120多个奖项,其中包括“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50多篇作品被选入课本、试题和经典文库。出版《成功之道》《幸福之门》《城市印象》《中国当代杂文家》等著作8部,主编《走进杂文家》《杂文百家代表作》等图书12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6-29 20:17 , Processed in 1.6851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