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785|回复: 0

在乡下,没下地掰过棒子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4 10: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从农村长大的孩子,从感情上说,所有的庄稼都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在所有的庄稼中,玉米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不仅是玉米给人们带来了丰收和欢乐,也因为收玉米实在是件苦差事,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玉米地是孩子们的乐园
乡下人一般不把玉米叫做玉米,而是叫做玉蜀黍、棒子、苞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等等,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在所有的粮食作物里,恐怕只有玉米才拥有这么多的名称。
网上说,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我觉得应该是。
三夏酷暑季节,当太阳光像金属溶液一样从天上倾泻而下时,正是玉米生长得最旺盛的时候。
三四尺高的玉米林组成大平原上最美的深绿色的海洋,那种沁人心魄的绿,那种青翠欲滴的绿,真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站在玉米地旁,四周一片寂静,耳畔不时传来“咔啪”“咔啪”的玉米抽结的声音,像天籁。
有人形容一株玉米就是一棵玉树,说“玉树临风”这个词简直就是为玉米而出现的。
乡下孩子们见识少,玉米地是他们最喜欢的童话世界。
在玉米地里,孩子们不仅薅过草除过虫浇过水,还吃过甜玉米杆烤过嫩玉米棒;不仅逮过蝴蝶捉过蜻蜓抓过蝈蝈和纺织娘,还把玉米须做成胡子,扮成大人玩过过家家的游戏……
掰玉米才不是你想象的那么轻松
时间过得很快,火燎火烤般的夏天过去,眨眼就是八月底了。
乡下有句俗话说:“麦里忙,不算忙,最忙还是玉米黄,又收又种又打场。”三秋时节,在所有的农活里,最累人、最缠手的恐怕就是收获玉米了。
乡下人俗称收玉米为“掰苞谷”。“掰苞谷”之前,你要先准备好“装备”:带扣的长袖的衣裤,鞋袜,最好能够护住脸的帽子,还有手套等等。
我看过不少电视剧里的人掰玉米,竟然裸露着光光鲜鲜的胳臂、腿和脸,一眼就看出来他们根本就没有进玉米地。
“掰苞谷”时,人在玉米林里穿行,玉米的叶子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锯子,把你裸露在外的皮肉“锯”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叶子上的灰尘把你的身上弄得像罩了一层盔甲,盔甲里面不光是疼,火辣辣的疼,还痒,再流汗,汗水浸泡着,那滋味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大片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头。如果风调雨顺,玉米杆没有倒伏,人行走着就可以把一穗穗玉米棒子掰下来,随手扔成一堆一堆的。
如果玉米收获前下过暴风雨,很多地里的玉米都倒伏了,掰的时候就要费一些事了,要弯着腰一棵一棵从玉米棵上掰下来棒子,一堆一堆地放在一起。
也有人先把玉米棵砍倒,然后再一点一点剥下来棒子。实践证明,这样并没有减轻多少劳动量
等到一块地里所有的玉米棒子都掰完了,就开始往外背。
因为玉米地就像一片森林,两米多高的玉米林密不通风,车子进不去走不成,所以就要把一堆一堆的玉米棒子装进鱼鳞袋子里,一袋一袋地往外背,装上车往家里拉。
因为玉米杆还没有砍掉,背着沉重的袋子行走非常不便,磕磕碰碰的事经常发生。有时候脚下一绊,连人带袋子摔个四脚朝天,令人哭笑不得。
过去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或担或挑,或用人力车拉,或用驴背马驮,往家里运也是艰辛无比。
你以为收完玉米就完事了?
Too young!
玉米棒子拉回家之后,堆在一起容易发热,生芽,需要赶紧剥皮晾晒。
剥皮可不是把棒子上的皮全部剥光,而是把外面几层比较老的皮剥掉,留下里面几片柔软的皮,然后编成一条又一条长长的玉米棒辫子,挂在房檐下或者架在房檐下的“晾架”上。
这时候是一年里农家院子色彩最美的时节,天空碧蓝,玉米棒金黄,辣椒串火红……摄影家最爱在这个时候去农村拍摄,作品也最容易出彩。
剥玉米挂玉米的情景很是温馨,一家人围坐在玉米堆旁,欢声笑语,可以打开收音机听听戏听听评书,可以拉拉家常聊聊收成。
孩子们也不会闲着,在玉米堆上玩耍嬉闹,偶尔发现一只胖乎乎的玉米虫爬出来,就会吓得发出一阵阵尖叫声,还有大人们的哄笑声。
玉米棒子全部挂起来之后,太阳和风会慢慢烤尽它身上的水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趁着这段时间,人们还要赶紧去地里砍玉米杆。这时候的玉米杆已经青春不在,但还是顽强地站立着。
人们用镢头把它们一棵一棵砍倒,放成一排一排的。砍玉米杆需要竭尽全力,人们常常汗流浃背。
砍的时候,一手紧紧抓牢苞谷杆,一手用力举起撅头向下砍,如果不用力,一䦆头砍不掉,你还要接着再补第二下、第三下……砍得越多越费力气。
熟练的人一䦆头砍掉一棵,实际上倒省去不少力气。这时候,虽说气温没有前一阵那么高了,但是太阳炙烤下依然热得人们浑身是汗。
砍下的玉米杆,可以捆起来拉回家晒干做篱笆,可以用铡刀铡碎了喂牛羊,也可以撒在地里作肥料。有人用玉米杆编成农家小院的院墙,既好看又常换常新。
秋收冬藏
等到秋风劲吹、大雁南飞、小麦都播种完的时候,那些挂在屋檐下或者架子上的玉米棒子已经干透了,该脱粒入库了。
过去没有机械,人们把玉米棒子堆在一起,先去掉那几片剩余的叶子,然后用锥子、起子把一个棒子上的玉米粒去掉一些,再用手把剩余的籽粒弄干净。几亩玉米,一家人需要好几天才能弄完。
玉米全身是宝,就连剥下来的玉米皮也有大用场。
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里的魏淑兰,就用它编织出了美丽实用的手提袋,手提篮、工艺品等。据说这可是重要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呢,小看不得。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乡下兴起了打工潮,年轻的小伙姑娘们都潮水般涌向大城市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些年老体弱和病残的人。
麦子收完以后,大田里种棉花太缠手,种豆子太低产,种烟叶又太需要专业的管理技术,于是乎乡亲们都种起了好管理、产量高的玉米来。
好在现在种玉米收玉米基本都实现机械化了,劳动强度也不算太大了。
只有到了冬天,鹅毛般的大雪从天而降,东北风从村庄上空呼啸而过时,人们才会猫在家里,把玉米装进袋子里去拉成玉米糁,煮成一锅金黄色的玉米粥来。
孩子们会用搪瓷缸搲一缸玉米,去街上炸成一袋子蓬松松焦脆脆的玉米花,抓一把放在嘴里嚼着……
等待吃炸玉米花的孩子
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想起那一幕幕烈日下侍弄玉米的情景,想起那些浸润着血与汗的和玉米有关的日子……
来源:豫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1-8 13:44 , Processed in 1.1874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