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42|回复: 0

官渡有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 08: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光山南去有长河,两岸春风涨绿波。斜日扁舟重回首,向来官柳已无多。 那是一个曼妙的春日下午,明朝光山教谕贺守约,闲暇有时,便邀约上几位好友去郊外游玩,来到了官渡河,睹景情发,兴之所至,留下了这首盛赞之歌。这条河虽名官渡河,但并非是历史上“官渡之战”的那条河。“官渡之战”虽然也源于水,那是官渡水,是一条古人开挖的运河,也就是刘邦、项羽对阵的鸿沟,与这条自然流淌的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QQ截图20201102085525.jpg QQ截图20201102085535.jpg
官渡河,旧时是在光山城邑南五里的地方,自然的河道穿过大片的原野随意飘摇地款款而来,两岸的官柳稀稀疏疏地吐露新芽,在夕阳下随风摇曳,平静的河水带着丝丝的喜悦无拘无束地自在流淌,就是在这样一个优美的地方,率真野性的一条河默默地流淌了几百年,或是上千年,亦或是更早。
就在近些年,这条古老的河悄悄地移进光山县这座小城,似乎怕惊醒小城人的美梦,默默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像一条壮年成熟的巨龙优雅地穿城而过,实实在在地成了光山人离不开的母亲河。
河,虽说还是这条河,但它的每一刻悦动,都让这座古老的小城蓄满了活力。

官渡有约,在河之源。
官渡河,我们旧时习惯称之为南大河,是从黄武山上顺势而下的溪水汇聚而成的一条河。河之有名,名曰“黄水”,源于《水经注》的记载:“黄水东北流,木棱关水注之。”这大概便是关于这条河最早的文字记载了。郦道元先生可否来过此地?是否真的踏入这条河?想来郦先生考察作注的情景,也是可谓艰辛至极了。
又是一个春日的清晨,元代官员傅汝砺是真的渡过此河了。他站在驿站里登高望远,感慨颇多,歇息时情不自禁地唱出“长淮南望楚云多,晓发又逾官渡河。昨夜山田春雨足,征途缓听插秧歌”的诗句,诗词中一不小心便唱出这条河的名字就叫官渡河。傅先生大概是最早呼唤出这条河的大名的,这也是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记载了。
然而对这条河来龙去脉最上心的,要数清朝大臣胡季堂了。他是光山县本籍人,曾对自家门前的这条河流做过一番专门的考证:“自邑南百二十里地,北流绕西又东北流,合诸水汇於此。其上游随地名称不一。因此处埠口为自豫达楚省通衢驿站,设有渡夫,故名官渡,遂称为官渡河。”
官渡河,是过去光黄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官府在这条河上设有渡口、驿站,官员商贾来来往往常停歇于此,看风景、散心情……在这里上演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人间短歌。北宋时期的苏轼被贬黄州时,便踏上光黄古驿道来到了光山,在大苏山净居寺作了短暂的停留,写下了“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佳句,他庆幸自己在被贬的路上有这曲曲折折的清溪相伴,让落寞的心多少有了一些欣慰。清人钱时雍在灵鹫寺小憩后渡过官渡河,面对滔滔河水感慨颇多,赋《憩灵鹫禅林候渡》诗:“晨发望城冈,光城俨在目。朝霞浸征衣,晴晖炯平陆。小憩依招提,短垣傍水曲。阴阴袅垂杨,森森环修竹。行道岂不疲?吟赏意亦属。遂涉官渡河,湛然澄清淥。”这首诗完美地表达了他渡河时的复杂感受。
如今这个古老的渡口已然变成了景点,记账先生和渡口上苦力们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示出那个时代曾经有过的繁华。
官渡有约,踏河访古,可去探源官渡河的古往今来。

官渡有约,在河古韵。
古时的官渡河,风景点点,极显韵致。
在河之北,有大观楼,清乾隆《光山县志》载:“大观楼在城南五里,临官渡河,今俗呼望水楼。”大观楼如今已不见尊容,但望水楼的名字还在,大观楼应该就在望水楼附近了。在河之南有灵鹫寺,清顺治九年(1652年),麻城僧人恒一募建,时烟云竹树,夕阳素月,掩映增辉,徒众相续其间,不无盛衰。后多次重修,今已无存。在河之东有天赐山,旧时山上有庙及土城基,相传明太祖曾驻兵于此。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临洮同知、邑人蔡光有《天赐山》诗云:“帝子开营垒,因高据上游。青山连雉堞,赤壁隐龙楼。古井藏金马,深潭控铁牛。捍门淮汝表,形胜压中州。”对天赐山重要地理位置进行生动描画,写出了传神之笔。在河之中,便是人们盛赞的光山古“三台八景”之一的“官渡清波”。本籍清代重臣胡季堂对此胜景有一些考证:“一言其水四时皆清,虽在盛夏大雨时行潦水泛涨,波流混浊而山水消落甚易,不一、二日仍归清漾也;一言春秋冬三时水多清绿不足奇,惟此河当夏雨泛涨之际,波涛浩瀚,洄澜旋渦中仍含清影,所以称景也。”然而智慧之人有不同于凡人所想,描绘出“官渡清波”的真实画卷。
有着古韵的官渡河,一次次吸引文人名士为之引吭高歌。清朝进士戴锡纶游官渡,作《官渡》:“林花点菽麥,倒影漾柔绿。最好过雨初,群彙出新浴。”极写官渡胜景,想象出河岸上小刺猬在初雨后的美好。明朝王家士作《官渡清波》曰:“频年欲鼓剡溪棹,此日欣同南浦舟。风静天空盘鹳鹤,春晴沙暖狎鱼鸥。片帆远带星辰泛,浅渚徐冲雪浪浮。述作知君陶谢手,林泉真不负兹游。”这首诗写出了作家“不负兹游”的真切感受。明朝吴崇文在《官渡泛舟和王淮川》中写道:“从来性僻欲寻幽,共挽斜阳上小舟。对远兴随芳草色,忘机坐傍白沙鸥。江清云影波中现,酒净山光镜里浮。李郭当年何足羡,故园今日是奇游。”他将故园的这次游历称之为“奇游”,写出了家乡这条河的大美。
岁月淘沙,官渡河上的有些古景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名人雅士勾勒的诗情画意依然还在,留下的这些诗词歌赋将官渡河旧有的古韵一点点地粘贴了起来,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让我们可读、可想,来一次精神上的触摸,甚好。
官渡有约,与诗相映,来领悟官渡河的古风神韵。
(未完待续)

来源:信阳晚报 作者:王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6-29 19:09 , Processed in 1.74232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