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菜——霸王别姬(资料图)
说起信阳,大多数人也就知道它在河南,出产名茶信阳毛尖,除此之外恐怕就再说不出什么了。至于饮食,莫说是信阳菜,就是整个河南省,在中餐界也没啥叫得响的硬菜。
信阳人爱吃会吃舍得吃是出了名的。有人说,别看信阳的下岗职工哭穷,一到晚上吃饭的时候,“钱就不知道从哪里出来了”。如今在省会郑州,要问最火的豫菜馆子,十之八九是做信阳菜的。据统计,仅郑州一地,就有超过一千家信阳菜馆,在河南当厨子,要不会做几个信阳菜,那这买卖恐怕就很难做下去。
说了这么多,这信阳人到底吃些什么呢?概括起来就四个字:素瘦荤肥。素瘦,是指蔬菜做工讲究原汁原味,除葱、姜外很少添加其他调味料,甚至连蒜、椒也很少用,以突出蔬菜本色;荤肥,则是加工肉食体现出浓、肥的特点,通过煸、炒、炖、焖等方法使荤食变得有嫩软之感。特别是信阳炖菜,如柴鸡炖蘑菇、南湾鱼头汤、罗山大肠汤等,既有北方味的咸鲜醇厚,又具南方菜的清香爽口,吃肉喝汤全都有了,原汁原味。
这种南北交融的口味,源自信阳独特的地理位置,淮河穿市而过,河北边沃野千里,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小麦、水稻产量占到河南省的十分之一;过了河则是丘陵密布,盛产茶叶、山珍、野味等,同时境内水网密布,湖泊连片,鱼虾、鸭鹅、甲鱼等各色水产异常丰富,从原材料上讲,可海陆空三军齐整。
同时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之间,东西经济结合部。史称其地形阻隘,北接陈汝,襟带许洛,连接襄郢,肘腋安凤,四方辐辏,是南北两大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交流、融合之地。如此一来,饮食口味自然也是南北兼顾,东西交融。从卤肉到鱼丸、从炖鱼到鹅块、从豆腐渣到罐焖肉,菜品数量、口味堪与南方比肩,但又具有浓厚的北方乡土特色,常言道,混血的孩子长得漂亮,饮食也是如此。
这种文化,甚至还对福建、台湾都有巨大影响。在福建享誉盛名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其实都是信阳人。他们带去的淮上文化,对福建和台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两地饮食习俗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不过话说回来,信阳菜尽管有这般那般高妙,但对河南省外的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事物,这大约与河南的影响力有关。与时尚潮流由明星引领不同,中国的饮食潮流,往往是领导和商人决定: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一马当先,粤菜迅疾北伐;总设计师偏爱川菜,于是麻辣红遍全国;等到江浙官员和商人逐渐上位,苏浙菜又登上了高端宴饮的桂冠;山陕煤老板在大城市整栋整栋买房时,也把面馆开在了小区门口……至于河南乃至信阳,显然还在底端徘徊。
不过由于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不但出过邓颖超、李先念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郑维山等80多位将军,有老领导撑腰,信阳菜始终还是在京城站住了脚。别的不说,信阳驻京办及餐厅,就开在中南海西门对面,与上海驻京办比邻而居,比河南省、郑州市的驻京办位置好太多,而前年驻京办因重要工程被迫搬迁,也不过是从天安门西边的府右街,搬到了东边的南河沿,相当于做了一个镜面反转,估计这与老将军们密不可分。
更何况,信阳还是劳务输出大市,有两百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他们几乎垄断了北京的废品回收业,是上海钢铁冶炼业的中坚力量。在辛苦劳作的同时,信阳人也把信阳的美食带到了全国各地,尽管这些餐厅大都比较简陋,且开在城郊接合部。但以信阳人的勤劳程度,假以时日,倒真可能占据一席之地呢。来源: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
链接:
与川菜相比较,信阳菜微辣而不麻,似香辣范畴;与湘菜腊味相比,信阳菜咸香而不含烟熏味儿;与鄂菜相比,胡椒的用量轻于鄂菜;与其他豫菜相比,口味偏重、偏辣。在烹饪技法上,信阳菜的民间烹饪方法以炒、焖为主,炖煮次之,还有蒸、煎、炸、熘、卤等方法。原料保管上多采用腌、腊、风干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