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你儿子是不是傻啊,30多岁才娶到媳妇,不好好出去赚钱,窝在我们明港的小厂里,一个大男人天天盘鸡蛋,也不怕别人笑话。”经常有人这样带着嘲讽的口吻问朱同娥。
“盘鸡蛋咋了,我和我儿都在鸡蛋厂里上班呢,不但能赚钱还能照顾家,种地也不耽误,这不比在外面打工强。要不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好,俺孩可能现在连媳妇也找不到呢。别看鸡蛋小,也能让我们脱贫致富。”正在机器旁边熟练操作的朱同娥笑着跟记者拉起家常。
朱同娥和儿子魏祥麟都在信阳港丰蛋品有限公司上班。母子俩不但在一个工厂工作,而且还是在同一个流水线上。母亲在流水线最开始的地方负责将鸡蛋放在传送带上,儿子在流水线尽头负责将“皮好”的鸡蛋(变蛋,信阳本地方言叫皮蛋)打包装箱,这样的工作母子俩默契的配合了快三个年头。
“我们这里工作是看绩效的,别看我年纪大,我腿脚麻利着呢,靠这份工作,我一个月多的时候可以拿到3000多呢。我儿子因为要照顾孩子,有时需要请假,所以有时还没有我挣得多呢。”朱同娥骄傲的说到。
看到朱同娥现在开心的样子很难想象到曾经的她因家庭贫困又遭变故的那种痛苦的境遇。 据了解,以前,年久失修的三间砖瓦房曾经是朱同娥的家,每到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而屋漏偏逢连阴雨,2011年4月,朱同娥的丈夫魏国安在插秧抽水时被手扶拖拉机轧断肋骨。在住院期间,查出了脾大、肝硬化、消化道静脉曲张等疾病。同年12月,魏国安在郑州市做了脾摘除手术,不能再干体力活。从那以后,朱同娥不得不带着丈夫南到武汉北到郑州,治病疗伤。 然而,幸福和欢笑似乎忘了这一家人,苦难再次降临。2015年7月,魏国安73岁的母亲突发脑出血住院,后又查出了胆囊肿等疾病。那些年,家里借遍亲朋好友,花去医药费10多万元,日子雪上加霜,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后,朱同娥家被明港镇政府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为了让魏家尽快脱贫致富,扶贫队员动员魏国安加入了村里的香葱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技术员免费向他传授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扶贫队员还劝他在外打工的儿子魏祥麟回村种植香葱。一家人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卯足了劲,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我们家现在流转了十几亩地,除了种香葱还有其他的农作物,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们家还过不上现在的好日子呢。”朱同娥激动地说道,“我老头子不能干重活,村里面就给他提供了公益岗位,让他每天在村里扫扫地,其他时间就在家里种种地,重活干不了儿子就会请假回去帮忙。” 朱同娥还告诉记者,当初儿子选择从外地回来,在这个工厂上班,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儿子傻,这么年轻不知道在外面打拼,偏偏在这上班,拿着两三千的工资。对于别人的看法,朱同娥和魏祥麟却不怎么认同。“家里老人和小孩都需要照顾,我之前在外地打工,在外面开销大,除去一些费用其实和在家附近工作差不多,在这我还可以时不时的回家帮忙。”魏祥麟告诉记者。 如今的朱同娥一家光母子俩在蛋厂工作每个月就有5000多元的工资,加上家里种的地,年收入也有几万元了。每天下班后回到家,还能在家里帮帮忙,逗弄一岁多的孙子,这样的幸福生活是朱同娥以前都不敢想的。“按照我们家以前那破落的样子,要不是有了扶贫政策的帮助让我们脱了贫,还能够在家门口的鸡蛋厂打工赚钱,我们家连儿媳妇都娶不上哦。”回忆起往事,朱同娥唏嘘不已。
“我们这的工人都是附近乡村里的人,让他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挣到钱,我也挺开心的。”信阳港丰蛋品有限公司经理赵恒说到。“我还准备延长产业链,主要是做蛋糕、曲奇之类的蛋制品。多建些厂房,一个厂房可以有三四十个工人,带动周围更多人的就业。” 1985年出生的赵恒,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事蛋品制作行业已经有十余年,自2015年投资创建了信阳港丰蛋品有限公司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赵恒主动与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吸收就业,使得他们摆脱贫困、走上富路。截至到2019年10月,通过赵恒带动,已有近十个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据了解,信阳港丰蛋品有限公司入驻邹庄村以后,在推动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方面效果显著,先后带动周边行政村300户,380余人增收致富。解决了当地41户村民的劳动用工,带动了明港镇周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7户7人脱贫增收。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25000元,真正成了小鸡蛋带动致富的金疙瘩。一家人整天愁眉苦脸,度日如年,本来性格外向的朱同娥变得寡言少语。(来源河南联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