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97|回复: 2

面食典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8 16: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世纪三十年代初,老汉口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武汉长堤街关帝庙一带以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年三伏的一天,异常炎热,好多汤面都未卖完。李包担心面条发馊变质,亏了老本,便按照房东太婆的建议,将面条煮熟沥干,晾在大案板上,周记不时手摇大蒲扇,扇风降温,驱赶蚊蝇。由于劳累,李包伏在案板边上迷迷糊糊走了神,蒲扇碰到案上的油瓶,香喷喷的芝麻油全淋在了面条上。李包懊恼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与油拌匀,重新抖散晾放,瞪着大眼守了一夜。次日清晨,李包抄起面条又闻又尝,竟然未坏,不禁大喜,随手抓起一把丢在开水锅中,烫了几下沥干入碗,把拌凉粉用的酱油、香醋、葱花、姜末、辣椒面、芝麻酱、榨菜丁和大头菜粒都调上一点,趁热搅匀后,试着吃上一口,五脏六腑都美滋滋的。谁想到因祸得福,无意中居然整出了“伟大的发明”!李包麻利地收拾好笼担,哼着小曲,乐悠悠来到关帝庙,大声吆喝:“快来过早啊,又热又干的香面、点心。”这时,庙内外藤椅竹床上露宿的人刚刚醒来,在芝麻酱香味诱惑下争相购买,几袋烟功夫,就面光料尽,得胜还朝。接连几天,他都如法炮制:很快一传十、十传百,“热干面”订餐的名声便响遍了当时武汉最繁华的汉正街。从此,李包专卖这种面,每天限额只做100碗,武汉三镇的人都赶个大清早前来品尝,还有不少食贩向他拜师学艺。这中间尽管也有“李鬼”之流出来假冒,但李包终究还是发了小财。
又过了一些时日,一位姓蔡的老板,看准了热干面中的商机。雇了几个心灵手巧的伙计,在汉口中山大道车水马龙的满春路口,开设一家热干面馆,取“集木为林,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走南闯北的蔡老板是个有心人,用了好几年功夫对热干面工艺反复加以改进,例如选用上好的精白面粉,和面时控制准下碱量,变手工擀面为机器压面,反复轧成筋道光滑的细圆长条;面条小批量用旺火猛煮,刚熟就捞起,随即抖开吹凉,拌匀芝麻油,薄薄摊放8小时;烫面时用小笊篱,一次二两(100克)左右,在沸水锅中来回浸烫,抖动五六次,使之熟透滚热;佐料中再添加小虾米和叉烧肉丁,用白胡椒粉取代辣椒面,芝麻酱用小磨香油调匀,还要浇点香卤汁,并且用上了当时价格昂贵的味精。这样一包装,蔡林记热干面就鸟枪换炮,今非昔比,档次跃上一层楼:面条纤细秀美,根根筋道有咬劲,黄亮油润爽口,香醇鲜美耐饥。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还有别于捞面,成为中国面条家族中一个风味特异的新成员。解放以后,蔡林记迁移新址,并且增开了几家分店,对生产工艺进一步规范,制订了标准,在职工中评定了技术等级,还开发出一些新品种。经过潜心修炼,70年代,蔡林记热干面一直是“武汉人过早”中价廉物美的主打小吃。它还流传到豫南、陕南、赣西、皖西、湘北和川东,以及京、津、沪、渝等地,很快便与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拉面、北京炸酱面、广东伊府面和四川担担面一起,合称为“中国六大名面”。热干面与三鲜豆皮,也和黄鹤楼、归元寺一样,变成了武汉市亮闪闪的“城市名片”。
创一个历史名牌不易,在新时期保一个历史名牌更难。热干面怎样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并一直红火下去呢?许多人都在关注。
发表于 2011-12-2 08: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只要自己觉得好就好

















交通事故救援全过程!
发表于 2011-12-3 14: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辛苦辛苦,谢谢了~~












www.wzi8.com  www.wzi8.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2 15:36 , Processed in 1.1745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