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80|回复: 15

我是新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 11: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希望多多认识大家啊
发表于 2011-2-1 17: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哈哈 认识你很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0: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大掌柜的,我的帖子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审核通过啊????
发表于 2011-2-2 23: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01: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我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关于介绍信阳饥荒的文章,有的质疑(死亡人数上的质疑),有的言之凿凿。我特地来信阳论坛注册,希望热心的网友能给我释疑解惑,希望大家告诉我的答案不是“据说”,最好是上辈老人的口述,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之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0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从全国范围看,河南信阳地区的饥荒最为惨烈,丁抒先生在其文章里这样记述“……信阳地区‘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人被饿死’(白桦语)。仅息县就有六百三十九个村子死绝。固始县全县无人烟的村庄有四百多个。死绝的户数,光山县就有五千六百四十七户,息县五千一百三十三户,固始县三千四百二十四户。……”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0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1959年,家乡饿死人大约发生在农历的9月到12月(12月死人明显减少,1960年初只有零星死亡)。饿死人的高峰期,则在10月和11月,每天都有几人死去。

农历10月初5,这是个让母亲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天刚蒙蒙亮,母亲独自一人踏上逃命之路。母亲此逃是和父亲计划好了的,目的地是她从没有去过的朋友韦天斗的家——临泉县迎仙公社韦腰庄,一方面想把肚子吃饱,另一方面顺便实地打探一下那里的情况。当天中午,母亲来到新蔡县顿岗公社北的洪河边,见河的南岸已经聚集许多人,他们肩扛担挑,拖家带口,吵吵嚷嚷,要过河去。河边有一条小木船,摆船的汉子一边挥舞着胳膊,一边高声喊:“上级有规定,不准河南岸的人逃向河北岸去。你们不要等了,都回去吧!”
“我是到北庄走亲戚的。” 母亲站在岸边,高声喊。
摆船的汉子把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见母亲孤身一人,不像是逃荒的,一挥手:“你上船吧!”
就这样,母亲顺利地过了河。河北岸的情况比南岸好多了。一路上,母亲未见饿倒的死人,只见男女老少都在田里忙着收红薯,场面十分热闹。母亲边走边在人家的地头拾些小红薯头之类,借以充饥。走到新蔡县化庄南的耿集时,天已黑透。在村庄附近麦秸垛头,母亲一个人睡了一夜。
第二天,母亲终于摸到朋友韦天斗家。当时的韦腰庄没有饿死人,还算能吃得饱。韦天斗全家热情地接待逃荒到来的母亲。此行母亲共住了五天,和韦家人吃住在一起。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0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时间挨到1960年春天。有了供应粮,虽吃不饱,一般都饿不死了。
一天傍晚,一个16岁的外乡男孩来到我家门口。母亲一眼认出,这男孩正是韦天斗的儿子,名叫楼。只见他挎着破筐,疲惫不堪。他是到河南逃荒来了。
原来,正当我的家乡的情况有所转机的时候,安徽的情况急剧恶化,形势陡然严峻起来。父亲的朋友韦天斗的家乡出现空前的大饥荒,已经有人饿死。
尽管当时姜寨仍处于半饥饿状态,我的父母却如亲人般招待了他,让他和我们家吃住在一起。
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当初姜寨大饥荒,自己逃到朋友家,方免一死;现在,朋友的家乡出现大饥荒,岂有不倾力相助之理?况且我的父母原本就为人仗义,乐于助人。
楼来到姜寨逃荒的第三天,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这天上午,楼到野外捡寻可充饥之物。一望无垠的麦田,麦梢将黄,一些尚青的豌豆零星地点缀在其间。他见旁边无人,便下田躲在麦丛里,偷偷采摘起豌豆。采得正酣,不料被队长姜树森发现。这回可闯下了大祸,采摘的豌豆当然是全部收归大食堂,这还不算完,姜树森还要求我父母必须把楼给赶走,并恶狠狠地说:“如果你们不给他赶走,停你们全家人的饭!”
姜树森和韦腰庄生产队队长韦中正,两人都是生产队长。想当初父母逃到韦腰庄,韦腰庄人肚子吃得并不太饱,但韦中正却安排一个外乡人——我的父亲去参加他们的河工,以便能吃饱饭。不论是外乡人还是本乡人,生命都同样珍贵,大家都分担一些困难,尽力周旋和运作,让每一个生命都不因饥饿而逝去——这就是在韦中正身上体现出的东西!然而姜寨的生产队长可不是这样的善主儿。
万般无奈的楼,又重新踏上逃荒之路。他离开我们家之后又去了哪里?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我可说不清。只知道他“大难不死”,终究挺了过来。
后来,姜树森“栽了”。上面要求“民主补课”,他坐了两年牢,戴上“坏蛋”帽子,回村里接受管制。据说要不是最上面那个罪魁祸首把饿死人惨重的责任全部拦下(说来也怪,这人虽口头拦下责任,却没见他对此负责的行动),他还差点挨枪毙。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0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我也是信阳的,只听说那时候饿死了少许人,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啊!!
俺是狮河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01: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是否真实,我老家是河南省商城县鄢岗乡高台村,我爷爷、我父亲的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以及伯伯们的各二个儿子全在59年饿死了,一个生产队仅剩下3个人:我父亲、我大伯的一个女儿及一个邻居。(我父亲、我堂姐靠投靠潢川县江家集亲戚家才得以活命)


我听爷爷奶奶说现在的信阳人有好多是59后从湖北四川搬迁来的,不知真的假的


59年至61年我正在信阳上高中.那时的地委书记是路宪文和王达夫.主要责任应该由他两个人负责.专员张树藩反对他俩的做法,他俩还打击报复张专员.后来路和王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具体情况,现在70岁左右的老人还能回忆得起来!谁如果有兴趣,可以到信阳访问当地的老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3 21:35 , Processed in 1.2848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