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经济学家易宪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整至少需要6至10年,主要是因为现在市场预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还提出一个观点,即“一个地区人均收入在中位数的居民用5年或6年的收入就可以买房,这是比较合理的”。 正值元旦佳节,看到经济学家这个观点,还是想说上几句。 一,收入中位数居民用5年或6年的收入就可以买房,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基于历年来的房价与收入的关系,基于货币、就业等原因,他这个愿望,可能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至于实现的周期,套用周星驰的一句台词就是“一万年”。 二、房地产市场调整至少需要6至10年,这个观点同样值得关商榷。至于什么原因,我就不列举了,至少,从他历次对房地产的主要观点来看,基本上都没有正确过。这一次也不例外。 比如,2005年3月15日,央广网采访当时还称之这“中国社科院易宪容博士”就说: 房地产有泡沫。
给出的三个判断指标就是:房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与房价增长速度的关系、商品房的空置率。以他列举的商品房空置率为例,他说“2004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9985万平方米,如果购房者购房后没有出租与出售等待机会的住房计入空置率,住房空置率一定会出奇之高”。同时还列出当时的房价说,房价太高了,远远超过国际国际惯例中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这个区间。
请大家注意,说这个观点的时间是在2005年3月15日,当时的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759元/平方米,上海北京西路的国际丽都城房价为2.6万元/平方米。 现在呢,房价是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全国的平均房价为9814元/平,是2005年的3.56倍。 上海北京西路的国际丽都城现在的房价为13万元/平方米左右,是当时的5倍。 如果各位当时听了专家易宪容的观点,当时有实力买房需没有买,现在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如果当时的判断搞错了,再来看一看他在2018年对房地产的判断。 2018年11月13日,易宪容发文指出: 从1-9月的销售额上来看,中部地区增速22%,西部地区高达26%,这说明房地产的繁荣还在继续,所以房地产市场远未到所谓的“拐点”。
易宪容在文章之中指出,从成交量和房价、销售额的增速水平这两个观察房地产市场繁荣度的指标来看,尽管p楼市成交确实逐步在下行,杭州、成都、西安等热门城市的住房成交周期不断拉长,也不应该被看作是走弱信号,房地产市场远未到所谓的“拐点。同时还列举了碧桂园、恒大当年的三季报说,增速20%以上,更不可能表明房地产迎来拐点。 事实上呢,2018年正是房地产的高峰时期,他所列举的恒大、碧桂园现在怎么样了,大家都清楚,我也不列举了。 说到此处,在文章结尾处谈一谈专家们为什么容易出错。个人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过于迷恋统计数据,仅仅数据上来分析,却不知道数据只能代表过去,并不能证明现在和将来。 二是深入一线调研少了,很多专家根本就没有去过一线调研,或都说调研也只是走个形式,喝喝茶、聊聊天就完成了。然后在有暖气的房间迅速拍拍脑袋,一篇大气磅礴的文章就出来了。 建议专家们,看看二手房,走走售楼部,也许就不会再有离谱的结论了。就不会在18年前说房地产有泡沫,5年前说的繁荣还在继续。 (来源:今日头条 房价大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