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43|回复: 0

信阳市人民政府最新发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6 11: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信政〔2023〕16号

  信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2023〕31号),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统筹集约,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加快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现代化信阳建设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气象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智慧气象建设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智慧气象全面建成,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达到全省一流水平,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文旅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水平全省领先,建成气象强市。

  二、重点任务

  (一)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属地为主、综合减灾原则,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和城市治理现代化工作。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高影响天气防灾避险制度,落实极端天气约束性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等防灾避险制度。定期优化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新闻媒体、应急广播、通信运营企业等公共发布渠道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实现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市教育体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信阳广播电视台、市气象局、市通管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韧性应对能力。加强暴雨、强对流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升分区域、分时段短临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洪涝、森林火险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设信阳气象城市大脑,开发行业多跨协同的智能应用场景,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将智能气象设施纳入城市新基建范围,赋能智慧城市数字化运行管理。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普查成果应用。做好新建房屋建筑防雷装置验收和既有房屋建筑、中小学校、城镇燃气、人员密集场所等防雷安全定期检测。贯彻落实《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健全基层社区气象灾害风险防控措施。高质量编撰《信阳气候志》。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建立“1+8+2”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体系(“1”为打造市级气象公园,“8”为打造八个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为将防灾减灾专题讲座纳入市县两级党校课程)。(市科协、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羊山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融合发展,实施“气象+”赋能行动

  4. 实施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创建行动。优化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网布局,建立现代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建成信阳农业气象试验示范基地和淮滨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2024年底前完成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开展茶叶、油茶、红薯、弱筋小麦、花生、油菜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创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示范县,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开展乡村雷电预警示范点创建,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雷电灾害防御现代化水平。依托信阳市气象局,完善河南省茶叶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创建省级油茶气象服务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实施交通强市气象保障行动。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加强气象交通数据共享共用,落实并规范新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市交通运输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实施文旅强市气象保障行动。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气象监测设施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全覆盖,提升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发布和传播的及时性。文化和旅游、气象部门要联合指导重点旅游景区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灾害避险场所等工作。强化气象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实施民生保障服务提升行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围绕防灾减灾、旅游、健康、交通、重大活动、重大赛事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需求,探索面向公众的个性化、场景化、直观化、形象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深化数字气象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融入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推送功能,推进气象服务接入“信服办”等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气象+保险”行动,与金融、保险行业联合建立致灾风险联合研判、风险预警联合发布、极端天气防灾避险、气象灾害鉴定评估等工作机制,拓展天气指数保险覆盖面,开展巨灾保险气象服务。开展能源电力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金融工作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市气象局、市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重大战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8.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气候环境的动态跟踪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监测和评价。推进信阳市生态环境气象中心建设,完善人员、维持经费等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卫星遥感产品在水体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地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强化气候承载力评估,加强温室气体浓度、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评估,提高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全链条气象服务。充分挖掘宜居、宜游、宜养气候资源价值,建立全市气候资源“一张图”,开展以城市通风、热岛缓解和人居气候环境改善为目标的城市生态气候评估。加快气候经济创新发展,开展全域“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探索开通“天然氧吧”专列,打造气象公园、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乡村氧吧、氧吧民宿、气候康养乡村、气候宜居乡村等气候生态品牌,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林业茶业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效益。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格局。发挥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效益,在信阳毛尖茶主产区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发展移动式地面智能作业系统,提高地面机动作业和应急保障作业水平。发展安全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和高性能增雨飞机等新型作业装备,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实施大别山生态修复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建设高性能飞机、无人机、地面装备等全方位、立体化作业基地及指挥系统、雷达保障系统、梯度监测系统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落实各级政府属地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督检查。(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驻马店无线电中心、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铁路民用航空事业发展中心、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强化气候投融资试点气象保障。围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气象监测、预警预测和风险评估,助力大别山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建设大别山气候资源保护开发示范基地,开展气候变化对碳源碳汇影响评估、温室气体监测评估、碳中和有效性评估,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气象保障。(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茶业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坚持创新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12. 搭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针对淮河上游暴雨等高影响天气,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保障,建设淮河航运气象服务中心,创建省市联合创新团队,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纳入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加大气象科技项目支持力度。支持信阳市茶叶气象重点实验室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固始国家气候观象台。(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茶业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相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加大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和人才计划对气象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气象领域人才申报“信阳工匠”等,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气象领军人才(团队),为信阳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对符合条件的气象高层次人才落实人才奖励和激励政策。将气象人才统筹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部门领导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围,鼓励地方干部到气象部门交流锻炼。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气象人才、科技资源和科研项目交流合作,加强气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支持信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对在信阳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每年定期开展气象行业技能竞赛。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气象工作,足额落实地编人员经费保障,夯实基层气象人才基础。(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科协、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进数字化改革,发展智慧气象

  14. 建设高分辨率立体协同精密气象监测系统。落实《河南省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总体安排意见(2022-2025年)》,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推进2023年新县、固始和2024年光山、2025年淮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系统建设组网,2024年完成固始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建设,发展以天气雷达系统为核心的多系统协同观测业务。加强“气象+高分”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提升观测装备智能运维保障水平和计量检定能力。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加强气象与公安、城管、交通、水利、应急等部门公共视频数据共享,探索基于高清实景监测快速判识低能见度、雨雪、道路结冰等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相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完善智能网格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强化分灾种、分重点行业的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会商机制。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强化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提升预警准确率,延长预警时效,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发展智慧精细气象服务系统。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建立全媒体气象信息传播体系,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社会媒体的互动合作机制,融入全市融媒体矩阵,提高城乡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实现主流媒体权威气象信息全接入。(市委宣传部、市应急局、信阳广播电视台、市气象局、市通管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提升整体智慧气象信息支撑水平。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气象数字化工程。建设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相关数据获取、存储、汇交、使用监管制度,落实气象数据产权保护政策。推动气象融入社会整体智慧治理架构。保障气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市气象局、市通管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能力。实施“百站提质”行动,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推动全市基层气象台站建成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以防灾减灾为重点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强化农业和生态及属地特色化气象服务。推进高质量气象台站示范创建,开展智慧气象示范县创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信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做好项目、用地、人才等保障工作。市政府成立督查专班,督促重点任务落实。(市直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保障投入。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积极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逐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力度,足额落实气象干部职工地方津补贴及绩效,稳定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健全气象设备系统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等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力度,落实市县两级防雷减灾工作和自动气象站维护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推动气象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实施,及时落实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X波段雷达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等国家、省级重点工程项目配套资金。(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事项纳入“多规合一”数字监管范围。将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平台。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推动气象领域执法事项逐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高质量出台《信阳市气象监测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强化气象标准实施,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信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信阳市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13日

  来源:信阳市人民政府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3 22:46 , Processed in 1.3402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