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地产,最近经常听到有人说“秘不发丧”、“垂死挣扎”。 这真是说者愤慨,听者暗爽。 6月29日,央行前副行长朱民也跟着泼冷水,“我不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和外贸会出现周期性的强劲反弹。”
虽然我特别喜欢锤房地产,但个人觉得,没这么悲观。房地产现在其实是正常市场调节下的挤水分,说穿了就是回归本源,回归平庸。 说句可能会被认为是事后诸葛亮的话,房地产前些年狂飙猛进发展时,其实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 虚高的房价、炒高的地价、不断吹大的泡沫,靠透支房地产换来的经济高速发展,还有居民部门以及投资客身上疯狂背负的巨额债务,这些本质上都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因为土地有卖完的时候,需求有枯竭的时候,债务有背不动的时候。 大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容易受经济、高龄少子化以及债务上限影响的房地产,更不可能长盛不衰,这些都是形成趋势的底层逻辑。 一言概之,过去那些年,房地产确实出现了脱离基本面的非理性上涨,但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候了。之前谁涨的最不合理,那么现在谁还的债就越多。具体城市不做讨论,也请勿对号入座。
当然了,这其中还半路杀出来一只“黑天鹅”,加剧了房地产的衰落,部分城市甚至直接自由落体。过去3年,由于各种静默、管制、封城,居民部门收入大幅锐减,但生活成本开支却居高不下,房贷月供一分不能少,其结果是民间的大量储蓄被掏空。 说穿了就是大家都没钱了。 所以我们看到,放开后,也就是今年的一季度,少量的延迟需求释放后,短暂刺激了头部城市二手房市场反弹。但随后的二季度,又戛然而止了。 叠加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周期,外需不振,出口开始显露疲态,结果是产能开始过剩。受此影响,民企的投资意愿大幅下滑。现在的基本面是,民企利润严重萎缩,普遍都在追求“债务最小化”的自保、躺平和观望。 事实上,当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一降再降后,现在连企业也不敢投资房地产了,以前企业在实体领域挣不到钱,但他们愿意把低价借来的钱投在房子上。现在的行情是,民企老板普遍佛系,既不碰实体,也不愿贷款,更不买房投资。 众所周知,民企是就业的保障。所以,民企投资意愿不高,实际上影响的是就业的稳定和居民的钱袋子。
了解了这些事实,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今年以来出台了很多超纲的救市政策,但就是救不起来房地产。 原因非常直白,没钱了。 接下来会怎么做?病不痊愈,药不会停。 简言之,对房地产的施救,仍然会继续,不排除加大火力的可能。 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决定的。锤死房地产很容易,但如果真脱离房地产,地方财政、国民经济恐怕就更要蒙上一层阴霾了。 有人可能会泣血质问:为什么不能任由房地产自生自灭,让市场去自由调节,让房价自由落体? 原因很简单,房地产才是我国经济的真正命脉。房地产的背后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的背后是地方财政不断扩容的开支压力。更重要的一点,房地产剥夺了居民的剩余劳动。 直白点说,房地产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还解决了养老金问题,还要保基层运作,肩负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开支,甚至产业升级都要从房地产拿走资金。 这些不是什么不能触碰的敏感话题,都是摆在台面上的事实。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逻辑,才能明白我前面所说的“病不痊愈药不能停”8个字的涵义。 事实上,继前四次动员国人买房失败后,今年第五次动员买房已经开始了,只是这一次更多是在激发信心层面。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住建部长亲自喊话,试图重新挽回民众的购房热情。 既然是挽回信心,肯定要拿出诚意。住建部长的诚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力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比如6月20日,5年期LPR下调10个基点,本质上就是在信贷层面让利购房者。只是这10个基点的降息,相较于购房首付款和高昂的月供,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能起到多大作用,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二是承诺要为人民群众建造好房子,提高住房品质。并探索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现在网上关于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的解读五花八门,主要是围绕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有人说可以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一部分,有人说最终是公共账户和个人账户买单,还有人说可能会由政银合作承担。个人理解,政策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 三是将问题聚焦到了民众最关心的“保交楼”层面了,而且透露会开展现房销售试点。 以下是原话: 倪虹强调,“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加快推进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房地产业发展要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改变“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开展现房销售试点,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一句话概括,“保交楼”的站位已经提高到国家层面,涉及地方官员的政治前景,不单单是各级单位履行监管责任的问题。 这没什么好说的,保交楼、现房销售这些都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烂尾楼对购房信心的釜底抽薪,可以说是导致整个房地产行情极度萎靡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不解决,民众的购房信心很难有实质性提升。 另外,据悉,当下商业银行对地产纾困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很简单,各地问题楼盘中,资不抵债项目居多,且多数存在法律纠纷。换句话说,对于这样的烂摊子,银行也很排斥施救。 铁锤单纯希望,住建部不要只是停留于口头上,而是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 第二,铁锤注意到,最近这段时间,有近20城放松住房限购、优化调控措施,其中包括广州、济南、长沙、厦门、扬州等城市。核心目的是为购房者广开方便之门。 比如广州优化公积金新政,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房,贷款最高额度上浮30%;扬州在市区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不再执行限购政策,其原有住房不再执行限售政策,有效期一年。 此类调控松绑政策在意料之中,且乏善可陈。过去房地产狂飙时期,限制性政策确实堪称“杀手锏”,但市场下行周期,购房需求及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些名存实亡的限制措施注定要一一解除了。 个人认为,当下唯有四大一线城市的限购还能称得上有意义——遮羞布,倘若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也取消,但仍然无法救起楼市,必然是信心更加坍塌,届时可就只剩下绝望了。 综合而言,我认为住建部第五次动员国人买房,注定效果甚微,还是救不起楼市。因为做法依然是“口惠而实不至”。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强调多次,真想救房地产,要更多在需求端下功夫,而不是在供给端。过去一年多,政策主要围绕救开发商、救银行,救居民钱袋子、救就业的有效措施很少。也就是说,居民部门负债率高企、储蓄率不足的根源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个大的基本面不解决,搞再多的信心输出,恐怕都是无效的——没钱怎么消费,没钱怎么买房? 事实上,当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一降再降后,现在连企业也不敢投资房地产了,以前企业在实体领域挣不到钱,但他们愿意把低价借来的钱投在房子上。现在的行情是,民企老板普遍佛系,既不碰实体,也不愿贷款,更不买房投资。 直白点说,当务之急是搞购买力返还,兑现“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承诺。 具体该怎么做呢? 答案就在民意中,搞存量房贷打折,最好是降至增量房贷利率同一水平——变相提高居民部门的收入。究其内在,是盘活二手房市场,让有财富基础的家庭的需求和有些资产流动起来,让民众有获得感。如此,才会有地方土地财政的稳增长,才会有就业的稳增长,才会有消费的稳增长,才会有产业升级的可持续性。 (来源:今日头条 楼市新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