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并答记者问。 参加这次发布会的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 关于通胀、关于降准降息、关于金融风险化解、关于2023年货币政策新动向等热点问题,这场发布会都作出了回应。 关于金融风险: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处置 “中国的金融业运行是稳健的,整个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易纲表示。 他表示,目前我们4家最大银行都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它们的资本实力居全球前四位;其他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等,大部分经营也是稳健的;少数问题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取得了重要进展。 过去3年,人民银行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了5500亿元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降到了300多家,不少省份目前已经没有高风险机构。 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了“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约30万亿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 精准拆弹,化解了“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和海航集团等高风险集团风险,避免了轰然倒塌的风险,同时也阻断了风险的扩散和传染。 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压实各方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责任。《金融稳定法》已经通过了全国人大的第一次审议,我们将推动金融稳定法出台,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保护最广大的老百姓、中小投资者、被保险人的利益。善始善终做好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加强常态化监管,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处置,对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压实各方风险处置的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易纲称。 关于货币政策:重点支持四方面 有媒体问到:2023年全力拼经济,请问中国人民银行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会实施怎样相应的货币政策? “这也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们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非常重要。”易纲说。 他指出,近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为物价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家知道,去年全球通货膨胀严重,是40多年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欧、美,还有许多国家,他们都是8%、9%、10%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我们国家去年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涨幅是2%,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 在过去5年,也就是2018年到2022年,我们平均的通货膨胀也是2%。如果我们再把镜头拉得长一点,看过去十年,也就是2013年到2022年这10年,中国的通货膨胀指数平均也是2%。在过去10年中,我们最高的CPI达到过2.9%,最低是0.9%,平均也是2%,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政策的重点是强调保持物价的稳定。”他说,这就要求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大体上和名义GDP增长率匹配,这样就能够保持有一个合适的货币供给,使得整体上中国物价是稳定的。 具体为:在利率政策上,要以国内经济为主来考虑问题,要保持实际利率的合适水平,适当降低融资成本。在结构上,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坚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我们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重点也是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保交楼方面,都是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的重点还继续强调这四个方面的重点。”易纲说。 他指出,下一步的思路是:一方面,货币信贷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支持力度。 关于降准降息:相机抉择 在回答有关是否会继续降息降准问题时,易纲表示,2022年,金融机构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1.28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这都是历史比较低的水平。 至于存款准备金率,易纲指出,2018年以来央行累计降准14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 “(虽然)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他说。 接下来是否会继续降准降息?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总的取向,但是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使用,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 他指出,“综合考虑,相机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是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经济好转是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将加强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变化和需要,统筹增长和物价,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 其次是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 第三是统筹国际与国内,既立足国内,调控有度,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加强预期管理,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下一步,央行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做好分类管理,做到有进有退,对一些需要长期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比如普惠金融,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的支持,对一些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当然退出的时候也要注重‘缓退坡’,不要急转弯。” 刘国强表示。 (来源:今日头条 中国房地产报 中房报记者 许倩 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