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邓海清,最近很忙。忙着催大家多买房,忙着预测“明年会出现报复性购房”,忙着反驳说“发钱利大于弊”。总结就是,专家又想让你消费,又想让你多负债,但就是不想给你钱。这是典型的,想买个不吃草猛干活的驴子,所以这两天专家没少挨批。
我的看法是,其实可以理解的。毕竟国家政策已经挑明了,2023年就是要在内需上发力,而房地产又被定义为是“第一内需”,国家的意志很明确,房地产要稳,要复苏,不能总趴窝。所以,专家迎合政策,顺着国家指明的方向鼓与吹,这本来就是绝大多数专家会做的事。他们如果现在反着说,我还觉得奇怪呢。这些专家说穿了其实就是商人,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由立场决定的,是和利益挂钩的。 经济不景气,居民消费信心提不上去,说发钱和说发消费券的都有。但反对发钱的占多数。举的例子也千篇一律,美国、日本有前车之鉴,都发钱了,但是后来都被反噬了,美国发的钱最多,基本上是到处撒钱,但通胀高烧不退,老百姓生活成本大增,底层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也一样,钱没少发,但政府的赤字和债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以专家总结,发钱不是“特效药”,副作用很大,会造成通胀,利大于弊。
日本也一样,钱没少发,但政府的赤字和债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以专家总结,发钱不是“特效药”,副作用很大,会造成通胀,利大于弊。 个人的看法是,2023年发消费券和发钱,要一起做。 先说消费券,要做的更有诚意,不能总是发“满100减10块”这种消费券,这种一看就是“给优惠是假,掏你钱是真”的做法。要多发“满100减80”类型的消费券,而且是公平地发,公开地发,让每个人都有资格领取。过去这两年是发了,反正我是没抢到。 然后是发钱,不是开机器印,洪水滔天地发,而是讲究方式方法。一是发给需要的人。哪些人需要?怎么衡量?很简单,通过税收工具和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查,哪些是没钱的,哪些是有消费意愿的,一目了然。二是,发数字货币,持续地发,每月发500,连续发一年,这才6000块,对通胀的影响能有多大?
铁锤估计,今年春节,很可能国家就会给特定人群发数字红包,这真不是我做白日梦,因为已经有预兆了,就在今天,在国新办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将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和生态体系建设。结合近期,有不少人呼吁以数字形式发钱,国家很可能会在这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还有就是,就在2天前,央行更新了数字货币的现金红包和专属头像功能,也被很多专业人士解读,春节期间,可能会有大动作。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金融系统里的钱根本放不出去,都在系统里打转,资金的乘数效应根本不起作用,把这些钱发出去,其实比困在系统里更好。 另外,还要明文规定,必须当月消费,发钱一个月内,通过某个国家系统上传消费发票等,做这个事不难。这样做的好处是,钱发出去了,还能合法交税,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头脑风暴。 昨天的文章,我总结了2022年的居民存款、购房贷款、消费等层面的数据,说实话看后也是为2023年捏一把汗。因为数据不会说谎,它反映的是当下老百姓的真实状态:不消费是因为对未来迷茫,是因为挣钱越来越难,是因为负担越来越大,是因为政策兜底没跟上。2023年都说要火力全开拼经济,休养生息,但现在从政策风向来看,贴合民意的举措,还很欠缺,还有待加强。
最后做个简单总结,我们国家盛产专家,但不保证质量,我们要学会接受这个现实,因为说白了,很多所谓的专家背后其实都站着资本。资本论里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不过辩证的看,这也不全是坏事,一是专家的无脑言论,会不断透支信用,二是倒逼大众去独立思考,健全大脑。 2023年会比2022年好吗,我不知道,但很多事情,最终都要用钱来解决,提振消费,更是应该多撒钱,让老百姓多赚钱才行。因为消费有两个重要前提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是你得有钱,另一个是你得能挣更多的钱。 (来源:今日头条 楼市新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