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79|回复: 0

“蜱虫病”不可怕!关键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5 09: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来源:潢川人民医院
  进入夏季,随着气温升高,一种俗称“草爬子”、“草别子”、“狗鳖子”、“草蜱”的小节肢动物“蜱”也到了活动旺季,它们携带很多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常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者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的皮毛间。蜱叮咬人体后,可以使人感染一种叫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疾病。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以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每年4-10月是蜱虫病的流行季节,5-7月为流行高峰。信阳市是我省“蜱虫病”的高发区。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

  潜伏期7-9天,长者可达2周。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瘀斑、吐血、黑便。

  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目前认为,蜱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蜱叮咬传播可能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医护人员、患者的陪护人员等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

  四、怎么才能早期发现得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早发现、早诊断和规范诊疗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居民在流行季节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要及时就近到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做血常规化验,是早期发现的最简捷、最有效的办法。尤其是发病前2周内被蜱叮咬或者护理过该病病人,更要提高警惕,不要错过早期发现的时机。

  五、家人发热后,一旦查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怎么办?

  在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并在乡镇卫生院或其他医疗机构查出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应及时到县人民医院或有救治经验的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最好住院治疗。

  六、陪护病人时需要注意什么?

  病人家属、陪护及医护人员在护理病人时要做好自身防护,避免交叉感染。每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和口罩,并及时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同时,应尽量减少亲友的探视。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七、遭受蜱叮咬后是否都会感染发病?

  蜱的分布广泛,但不是普遍带毒,大多数人被蜱叮咬后并不会感染,只有遭受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的蜱的叮咬,才可能感染发病。

  八、如何预防被蜱虫叮咬?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蜱类的栖息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对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等,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夏季出外遛狗等宠物,也要尽量避免到植被茂盛的地方,回家后要及时检查有无蜱虫,宠物要定期进行驱虫。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应及时就医,及早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防止向重症发展。在未确认病因前,应避免与他人亲密接触,以免病毒传染。对于新型布尼亚病毒,也不用过于担心会被传染和恐慌。目前,蜱虫叮咬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只要高度重视,把防护工作做到位,就能有效避免受感染。

来源丨信阳市疾控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15 21:31 , Processed in 1.1999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