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99|回复: 0

新青年买房调查,看月供收入比中的还贷“舒适线”和“安全底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4 14: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这几天,房贷有了松动的迹象,按揭贷款利率在小幅松动的同时,放款周期也缩短了一些。同时,部分质地优良的房企债券发行也开始放行了,楼市的紧日子正在成为过去,复活归来的楼市又将如何表现呢?
  不过,与前期热议的房价打折不同,很多人开始热议还贷的“舒适线”和月供收入比“安全底线”。其实,不管是还贷“舒适线”还是月供收入比的“安全底线”,其基础在于两点,一是自已的可支配收入,二是所在城市的房价。
  因此,今天,我们从收入和房贷占比的角度来和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交流。
  首先说一个,还贷“舒适线”还是月供收入比的“安全底线”究竟是多少?
  根据《2021年新青年理想居住调查报告》显示,30%月供收入比成为新青年还贷的“舒适线”,50%月供收入比是“安全底线”。
  其依据是调查结果。
  53.7%的受访者表示,可接受的月供收入比在10%-30%之间,其次是30%-50%的区间范围,占比约为24.3%。同时,30%以下占比达到72.3%。这也意味着,30%以下是多数受访者能够接受的月供收入比的区间范围,可以定义为“月供支出舒适线”;约96.6%受访者表示可接受的月贷款额占月总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下,据此可认为50%是家庭经济安全的界限,即安全底线。
  当然,房价越高的城市,买房的青年人可接受的月供收入比越大。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并不表明大城市的青年人对月供占比的承受度更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增长4.7%。
  我们来换算一下,按一个家庭在有父母的支持下,平均三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来支持购房。按30%的月供收入比这个“舒适线”来看,可用于购房的支出为32189元。按50%月供收入比这个“安全底线”来算,年均可用于购房的支出为,48283.5元。
  因此,就可支配收入分析,合理的房价(按20年按揭预估)应该在64.3至96.5万之间。很显然,即便现在四线城市,买一套房也差不多要这个价了。在一二线城市,月供占收入的比例只会提高,不会减少。按照实际的房价,实际情况超过了理想状态的3倍以上。
  按平均来算,与大家的实际感受可能有明显的差距,我们以可支配收入排在首位的城市上海为例,按30%的月供收入比这个舒适线的看,可用于购房的支出为72232。按50%月供收入比这个“安全底线”来算,年均可用于购房的支出为108348元。因此,按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上海的合理房价(按20年按揭预估)应该在144至216万之间。
  实际上,上海现在的房价平均在600万左右了。远远地超出了可支配收入中的“安全底线”和“舒适线”标准。也就是说,实际情况超过了理想状态的3倍以上了。
  以前我们说过,一线城市的房价如北、上、广、深,主要由全国精英阶层的收入决定,二线城市的房价由全省收入高位数这个群体决定,三线城市房价由收入平均数决定。至于四线及以下的城市,现在就不要考虑房价的上涨了。
  至于其它城市的房价,和大家期待中的“安全底线”和“舒适线”标准有没有差距,我把数据放在这,大家可以自行算一算。
  2020年人均收入十强城市排名分别是:上海72232元、北69434元、深圳64878元、广州63289元、苏州62582元、杭州61879元、南京60606元、宁波59952元、厦门58140元和无锡57589元。
  40大城市中,全体居民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大关的城市共有16个,其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长沙,收入水平还超过了东部沿海的青岛、天津、福州、泉州等地。
  有人可能要问可支配收入具体指什么,在此也做一个说明。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才算收入,那些意外之财偶然得到的款项,不能算为收入。
  昨天,央行公布了2021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广义货币(M2)增速同比增长8.7%,涨幅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2021年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从同比看,PPI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
  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要么让房价降下来,要么让自己的收入增幅超过CPI和PPI的增幅。那么,此时,你希望率先完成哪一个目标呢?最好,还是让收入增幅超过PPI增幅才是上上之选。
  (来源:今日头条 房价大数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1-14 02:40 , Processed in 1.3026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