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75|回复: 0

中国共产党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回顾——经验与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8 15: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基础教育始终受到党的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在党的战略和政策体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回顾建党百年来党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总结党领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初期就高度关注教育普及,将普及教育的主张纳入党的纲领。1922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为工农大众利益奋斗的7项目标,其中一项是“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提出:“实行义务教育,教育与宗教绝对分离。全国教育经费应严重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把普及教育作为党的纲领和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实行义务教育、保障教育经费和提高教师待遇等先进的政策主张。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党开始在苏区践行普及教育的战略构想。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目前文化工作总计划》提出:“凡6~11岁的儿童享受小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养成智力和劳力均衡的发展为原则,学习与劳动统一的教育之前途。”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规定: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1934年初,毛泽东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要求将 “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作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

根据上述方针,苏区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发展初级教育。一是建立面向大众的小学教育制度。1934年,苏区中央政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提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训练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二是确立德智体美劳并重、课内课外学习并举的课程体系。根据苏区《小学课程教则大纲》(1934)列宁初小课程主要有国语、 算术、 游艺(唱歌、图画、游戏、体育等),国语课包含乡土地理、革命历史、自然和政治常识;高小设国语、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算术和游艺,课外学习包括劳动实习、社会工作等。三是确立联系实际、联系政治斗争、联系生产劳动的教学方法。例如,组织学生出“反围剿”“扩大红军”“支援前线”等宣传栏;劳动实习课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劳动实习或校外的春耕、秋收等,还组织学生参加儿童团,从事站岗放哨,慰劳红军,帮红军家属砍柴、挑水等社会活动。四是注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灵活办学。为方便就学,苏区小学实行按学区就近入学,学生距学校最多不超过3 里地。为适应农村需要,小学设全日班、半日班,农忙时放农忙假。五是依靠群众办学和管理。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文化教育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办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进行普及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建议,苏区在办学和教学上强调走群众路线。六是探索建立依法治理、统一领导和民主参与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1931年,中央苏维埃政府在瑞金成立时设立了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下设初等教育局、高等教育局、社会教育局、巡视委员会等机构。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和《省、县、区、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的暂行组织纲要》,对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任务、机构设置、干部编制、干部职责、干部任免等作了明确规定。苏区还建立了教育巡视制度,管理强调民主治理和社会参与,各级教育委员会委员除教育行政领导外,还有共青团、少先队、儿童团、工会等群众团体的代表及当地学校校长代表等。同时,注重法制建设,在短短的几年里苏区政府制定了近40项教育法规、法则、条例、章程和办法等。

上述战略举措有效推动了苏区小学教育的发展。据1934年初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列举的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2932个乡平均每个乡至少有1所列宁小学,学龄儿童多数入了学。兴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超过61%,比国民党统治区高得多。1930年国统区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3%。苏区小学教育的发展战略及实践为党在执政条件下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的基础教育取得很大发展。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边区小学的学校数和学生数,1940年比1937年增加了约3倍和7倍。1946年小学生数又比1940年增加了约5.5倍。在东北解放区,小学校和小学生数1949年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分别增加了1.4倍和1.5倍。同中央苏区相比,这个时期解放区基础教育的进展还体现在中等教育的发展上。陕甘宁边区中等学校的学生数1941年是1937年的51倍,1944年又比1941年增加51%。

解放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党的教育发展战略。一是明确提出抗战教育政策及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把教育同革命战争相结合。1937年,中共中央提出十大救国纲领,呼吁“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根据抗战教育政策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以国防教育为中心。二是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战时教育和劳动教育。1938年发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强调,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抗日政治教育。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思想教育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确立“打到日本侵略者”,建设“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崇高理想和必胜信念。三是服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办学。为适应民众需求,陕甘宁边区办学注重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边区鼓励农村小学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半日制、隔日制、早午制、轮回制和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机动灵活地开展教学。边区还鼓励农民举办民办村学,并实行民办公助。还创造了流动学校,多个村合聘一个教员,教员轮流到各村教课,学生上学不离村,不脱离生产。四是完善基础教育体系,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华北人民政府制定的《1949年华北区文化教育建设计划》中提出:“建设普通中学,大量培养具有革命人生观和中等文化水平及基本科学知识的青年。”

194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华北解放区的小学教育是在与敌人的残酷斗争中,在人力物力财力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与发展起来的。教育干部和教师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结合生产,对旧教育作了大胆的革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了成千上万有政治觉悟和初步文化知能的青年,对支援战争建设解放区起到了巨大作用,对新民主主义小学教育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特殊的一章。这不仅是对华北解放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贡献的概括,也是对全国解放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精辟概括。党在解放区发展基础教育上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旧的基础教育、开辟社会主义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还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有这种权利。”同年,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习仲勋在《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采取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接管和改造旧的教育体系,调整办学体制。政府对接管的国民党遗留的公立学校进行了改造,接办全国私立中小学校并逐步将其改为公立学校。二是进行学制改革。1951年,中央政府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了新学制。基础教育学制上的变化主要是:将幼儿园纳入学制系统;将小学原来的初高小四二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53年停止推行,仍沿用四二制),入学年龄定为7周岁;明确中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将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各为三年。同时,将中专、技校和师范学校纳入中等教育学制系统;实行“向工农开门”,将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等业余教育、补习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三是建立学校管理运行规范。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通过《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工作人员服务规程》,明确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活动项目和服务规范等。195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规程》,规定了“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教育目标及教导原则、教学计划、领导体制等。四是充实教育内容和方法。1953年以后,对中小学教育实行了“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发展方针,参照苏联经验改革中小学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改革了学校课程,制定了教学计划,编写了各学科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加强了师资培训,充实了教学设备,改进了教学方法。五是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目标。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逐步地扩大小学教育,以求在十二年内分区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除批判教育中的教条主义和脱离生产、脱离实际以及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等错误倾向外,还提出了“乡村普及小学,大中城市普及初中”的目标。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还强调,“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教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办教育更必须依靠群众。”并提出,全国应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农业合作社社社有中学和使学龄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任务。但是,由于出现了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大办学规模问题,导致基础教育出现冒进。从1957到1958年,全国普通中学从11096所猛增到28931所,小学校从54.7万所猛增到77.7万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61.7%猛增到80.3%;幼儿园从1.6万所猛增到78.5万所,在园幼儿数从108.8万人猛增到2950万人。从1957年到1960年,中学学生数从628万人猛增到1026万人。针对这一问题,1961—1963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以幼儿园为例,1961年幼儿园数回落到6万所,在园幼儿回落到290万人。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63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简称“小学四十条”)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简称“中学五十条”),对中小学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工作、生产劳动、生活保健、教师、行政工作、党的领导等提出规范要求,将基础教育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两个《条例》还强调把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提上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中小学的领导。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基础教育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198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在80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的基础教育战略发展的大致脉络可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会)的决策及其实际影响加以考察。

第一次全教会上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其主题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体制改革决定》)。“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招。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会议及《体制改革决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三类地区,分批普及义务教育。同时,作为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这两项重大决策对此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此开启了我国依法推进义务教育的历史进程。

第二次全教会上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和“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并要求“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部署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江泽民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必须舍得投资把义务教育办好”。会议还提出了分三类地区分“三步走”的“普九”实施策略。为推动“普九”进程,自1995年起,国家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995)、“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1997)等义务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帮助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助学金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及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下,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占85%的人口地区“普九”的目标。

第三次全教会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面向21世纪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素质教育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德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加强体育和美育;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等。《素质教育决定》要求地方各级政府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一是发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强调“十五”期间继续坚持将“普九”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提出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提出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把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社会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二是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包括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三是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推动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的提高,2007年达到98%,比2003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四是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5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

第四次全教会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和学前教育。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确定了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根据会议及《纲要》的部署,我国实施了改善基础教育薄弱环节的重大战略和政策举措。第一,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1—2020年,三期行动计划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30亿元,重点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同时推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幼儿资助制度。第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县域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包括实施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等)、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项目;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同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增加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西部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深化改革完善治理,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项目,颁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强控辍保学等。第三,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国家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制度等;启动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以推动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提升教育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出扩大教育资源、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完善扶困助学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改进招生管理办法六大政策措施。中央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省份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第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第五,加大对弱势人群基础教育扶持力度,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加快了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步伐。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要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未来15年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确定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项战略目标,包括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重点部署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自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就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劳动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部署,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提出了新举措。

五、中国共产党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经验与启示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对基础教育的坚强领导,在重要历史关头作出重大战略抉择,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二是坚持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始终把基础教育作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普及教育、实现义务教育置于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三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基础教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服务,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培养革命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四是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党在借鉴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经验的同时,坚持立足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办基础教育,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发展道路,为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始终把基础教育视作为人民谋权利、为人民谋幸福的基础性事业,为保障人民群众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付出了巨大努力。党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党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导向,坚持把创新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治理作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七是坚持统筹推进。党在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坚持积极进取又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又与时俱进,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统筹规划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效地推动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八是坚持依法治教。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对教育法制的早期探索到改革开放后实施义务教育法,党坚持依法治理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END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八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31 20:34 , Processed in 1.3521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