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09|回复: 0

新县老家记忆 | 古道古村三道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6 08: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古道古村三道河
作者:谢声浩
编者按:谢声浩,男,汉族,中共党员。新集镇长潭三道河人,现为新县高中英语学科高级教师。三道河是作者老家,位于城北长潭、卓湾居委会(三道河河南店属于前者管辖,河北店属于后者)。随着新县城市的快速发展,三道河被棚改了,她基本不复存在。只剩下了那个留着童年美好回忆的沙子门(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河边半截光溜溜的石板路、些许断壁残垣,还有村头的几棵老槐树。

三道河是个古老的农村湾子,位于新县县城的北边,美丽的小潢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湾子有人口近八百人,十多种姓氏居民杂居其中。三道河分河南店和河北店两个湾子,河南店坐落在河的南岸,河北店与之隔河,在北岸。两个湾子同名,南北对望,一湾碧水,鸡犬相闻。小潢河因山势回转流经此处时形成了天然的三道河湾,古时河上无桥,往来的客商行人要连续三次趟过河水,下游靠北第一道河湾叫一道河,中间再次趟过的河湾叫二道河,最南的河湾叫三道河,湾子也因此而得名。


一湾碧水三道河
三道河村庄历史悠久,明清至解放前,有一条光黄(光州至黄州)古道(又名汉潢古道)非常兴盛,其走向是:光州南大门——光山县城——泼河埠——虎湾(浒湾)埠——长潭驿——王家楼驿——麻城县城——黄州城(汉口),三道河正位于虎湾(浒湾)埠和长潭驿之间。据记载,明嘉靖年间,距三道河南约五华里的长潭开设官办驿站(“自嘉靖初年始开长潭”,摘自《光山县志》),人口渐渐增多,有几户人家南迁一片河滩草坪上,建房开店,称“新店”,清朝时改名为新集,新集逐步发展成为豫南鄂北重镇。此时另有几户人家迁居到驿站北边的三道河聚居,因三道河地处大路边,这几户人家无田无地,便选择临时做点小买卖营生,有的做挂面,有的做豆腐,有的开个干店,还有的给别人做做长工糊口,慢慢地过上了稳定的日子。人们就此安居下来,便形成了村落。三道河也就成了这条古道上商贾行人重要的歇脚店、过路店。

岁月漫漫,迁入三道河落户的外来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建造永久住房。他们建房很是讲究,房屋统一规划,布局齐整,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东西向对面而建,毗邻而居,两排房屋中间就形成了宽约六米的一条街道,街道呈南北走向,街面用石块铺砌而成,平整而宽阔。街道的南北两头,还建有高大气派的大门楼,两扇木质大门可开可关,这样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建设布局的完美,又保证湾子的安全,更利于往来官商客旅的畅通有序。


三道河沙子门
三道河街头的大门楼是个码头牌坊,三道河人把它叫沙子门(音,待考),沙子门以巨石为基,青砖黑瓦,巨木为梁,分上下两层,下层的过门石、门楣石、门方石均为四、五米长完整的大理石材,两个门墩也为石质的,门槛、两扇大门为木质。沙子门上层是个阁楼,主梁上至今还有清晰可见的毛笔书写的“龍飛道光丁未年建”字样,实木楼板,飞檐建造,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沙子门上层本是个古戏台,古时大户人家有喜事,就邀请戏班来此唱戏,唱的多是鄂北及光黄本地的花鼓戏、皮影戏、地灯戏等,有时还有附近的艺人在此说唱大鼓书。后来,三道河人为感恩上天永保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便凑钱把沙子门的二层改成了财神楼,财神楼香火倒也旺盛,保佑了附近的十里八村,如今,财神楼仍是当地人怀念先辈的祭祀平台,它慰藉人们祈福的传统和心愿。


沙子门主樑(清道光年间建)

沙子门是古道上咽喉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管是南来的或北往的官商行人,不管是步行的、推车的、骑马的、坐轿的,都必经此门,无一例外。听湾里老人讲,民国二十七年,有个国民政府大官就骑着白色高头大马路过沙子门(《新县志》记载,1938年春夏之际,蒋介石委派国民党五大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执常委的冯玉祥到豫西、豫南、鄂东等地视察国防工事,冯玉祥路过经扶县城,住城厢小学)。湾里的老人还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时,先头部队也是经过此门,有的队伍还驻扎在三道河,部队后来就解放了新集城。
三道河紧临小潢河,依水而居,依水成街,三道河人学会了靠水谋生。小潢河河流平缓,四季水流充沛,适合发展水上运输业。于是,古道上便有人做了排行的老板,有人就成了放排人,三道河就自然成了光黄古道重要的水路码头之一。据村里老人听他们的长辈讲,放排人从三道河(或新集)放竹木排,运输货物,可抵达下游的光山、潢川、淮滨、固始等地。在新集未通公路时,外运物资主要靠竹木排,水上运输鼎盛时期,小潢河上的竹木排多达数百只,一排可装粮食5000斤。那时,往来路过三道河的还有一种行业,叫推狗头车子的。狗头车子其实一种运输工具车,又称独轮车,也叫红头车,俗名叫狗头车子。一辆红头车可以装载四、五百斤物资,一人可手推前进。每天,来往在三道河街道上的独轮车队川流不息,南、北店小小街道上客商云集、人头攒动,满街的货摊,从街头摆到街尾,摊上五颜六色的货物使人眼花缭乱,叫卖声、讨价声、嬉笑声,融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县志载,清朝乾隆年间,三道河南北店开始开市逢集了(设三道河集,偶日逢)。北店居民阮先生说,他家老奶奶生前告诉他,民国时他们家在街上是开瓷器店的,三道河很繁华,有人把它叫“古道上的小汉口”。县志有这样的记载,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迁后,国民党经扶县政府建立,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相继坚持游击战争,战争间歇,安徽蚌埠的黄豆、芝麻、食盐用竹排经淮河、小潢河运到新集,部分货物就在三道河码头卸载。陆路从汉口(麻城岐亭、宋埠、中馆驿等地---老人讲,那时有“世上只有三大集--岐亭、宋埠、中馆驿之说”)靠狗头车子输入糖、煤油、布匹、文具及其它生活用品,本地则以木料、柴炭、竹类、药材等作为交换物资。
岁月无声,落花有痕。古村三道河历经风雨,饱受沧桑,街道上的铺路石、沙子门的过门石上都留下了当年独轮车日复一日碾压的深深车痕,走在三道河的老街上,仿佛还能听到独轮车一路吱扭作响的声音悠悠回荡。


三道河附近的景色(群山环抱 一水绕迴)

三道河古老,留下了很多故事传说,其中有个感人故事叫“阮氏义渡”。听村里老人讲,清朝某个皇帝时,湾子里有位姓阮的老人,善习水性,待人热情厚道、乐于助人,家有三个儿子。阮老人为感恩早年兵荒马乱时当地人接纳他落户三道河,他打造了一条木船,在每年冬天河上寒风呼啸河水刺骨时,为湾邻的和过往行人摆渡过河。他说,坐船摆渡,分文不收,因为乡亲们对他家有恩。老人就这样一干好几年,后来年老去世,临终前叮嘱三个儿子, 要“子承父业”,要承诺不变,船一天不停,钱一文不收。老人父子对这种善行义举令人感动,也成就了“阮氏义渡”这段千古佳话。
三道河古老,通古道留古迹,有古联有古韵。
“三道河,河三道,水流春夏秋冬;
四面山,山四面,面朝东南西北。”
这副古对联,不知作者是谁,在本地广为人知,甚为流传。四面山,近在咫尺,与三道河仅一水之隔,在三道河村头抬眼就能看见。昔日有“三台八景昭光山”之说,其中八景之一的 “三山夜月”里的山,指的就是三道河附近的金兰山、连康山、花石山、石盘山和四面山。这几座豫南名山,绵延横亘,蟠绕在小潢河两岸,三道河就静静地坐落在她们的脚下,又好像是紧紧地依偎在她们的怀抱中。群山叠翠,山山各异,金兰山,“三峰并峙、势凌苍昊”,四面山,“四壁横攒、一水回绕”,石盘山,“山岫险峻,其巅平衍若盘”,花石山,“上有花石洞、洞产五色之石”(摘自大清《光州志》)。诗人贺守约、李逢阳当年游历至此,触景生情,写下了名篇诗作。
贺诗曰:
天外三峰削不成,
恍疑海上架蓬瀛。
幽人几度寻瑶草,
自起勾帘看月明。
明代光山邑名士东阿知县李逢阳亦有诗曰:
巉岩万仞倚晴空,上与星台一气通。
日照奇园红玛瑙,天开品字玉芙蓉。
若教桂阙蟾宫下,疑是冰壶玉界中。
千古莲塘清绝处,更无人卧最高峰。
“三道河的道士----各唱各的”,这是关于三道河的一句非常有名的歇后语(本地人把歇后语叫拽臭文儿),在新、光两县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碰到合乎语境的某件事,大家都爱说,说完都哈哈一笑,说者和听者都不生气,大家也不管它是怎么来的,谁是它的首创者。实际上,它是发生在三道河的古老故事。相传,某年某月,三道河湾子里有H姓人家办老人丧事,邀请道士来家里唱道“超度”, 这个坛门道士的“掌坛的”(道场主事人)姓R,结果有一个姓H的同行听说了本家的有事,想想“一家子的,没请我,也得去帮忙啊”,于是带领他的坛门也去了。H姓的东家为了尽到孝心、图个吉利,就安排两班道士都在堂屋同时做事,一个在东墙唱,一个在堂屋的西墙唱。两班道士就各显其能,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好不热闹!这事一经传开,大家觉得稀奇好笑,于是就演绎出了“三道河的道士----各唱各的” 这句俏皮话,它也自此传说开来、流传至今。


绿树掩映的孤独的沙子门

几百年来,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三道河湾子也在不断地变化,但不管是黄泥墙变成水泥墙,还是独轮车变成了小汽车,它始终是那么宁静、祥和、自然。三道河村风纯正、民风淳朴,今天的三道河人依然像先辈们一样的勤劳,他们和睦友爱、宽容厚道、积极向上。他们重文兴学,家家户户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湾子的孩子陆续有近百人考上了大学,有时一年高考多达五、六个孩子同时金榜题名、跃出龙门,几乎家家都培养了大学生。如今,三道河的这些孩子闯荡在全国各地,打拼着自己的事业,建设着我们的国家。
古道已被遗弃,往事只能回味。遥想古时的三道河,北达黄淮,南通荆楚,商旅往来,船乘不绝,它是多么的富庶繁华啊!今天,三道河的沙子门还依然矗立在村头,历经岁月洗礼的沙子门像往日一样俯瞰着静静流淌的小潢河,眺望着远方奔涌的淮水,聆听着岁月永不停息的流水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2-24 04:12 , Processed in 1.2124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