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14|回复: 0

绿茶品种介绍,产地、历史、传说和获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 16: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绿茶是六大茶系之首,“茶祖”最先发现的就是绿茶,其他茶系也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工艺而产生。先来看看它的发展历史。


1、神农氏是最先发现茶叶的,从药用到食用。

2、原始绿茶,春秋战国时期,可以将新鲜的茶叶制成干茶食用或者药用。

3、晒青茶饼,汉魏两晋时期,可以将茶叶做成饼装,外形变了,口感依旧苦涩。

4、蒸青茶饼,隋唐时期的制作工艺,可以去除茶的苦涩味。

5、龙团凤饼,宋朝的改良茶饼。

6、蒸青散茶,蒸青结束后直接烘干,可以有效的去除茶中的青草味。

7、明代的炒青绿茶,可以有效的去除草青味,苦涩味,提高茶香。

8、明代还有特殊的窨花绿茶,将鲜花和茶叶混在一起制作。

9、明代以后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制茶的技术工艺,成为我们现在喝的绿茶。


一、炒青绿茶

1、炒制类型:扁炒青。

品种:西湖龙井。

产地:杭州西湖一带。

品类:狮、龙、云、虎、梅。

历史:

始于唐,初步形成规模在宋朝,元朝西湖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好山好水好茶,到了明代龙井走进了平常人家,清代已经名列前茅。现代称为绿茶之首。


传说典故:

乾隆下江南,看美景,在赏茶的时候,太监急忙来报,太后抱恙请皇帝速速回京,顺手将茶叶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到了京城太后是因为着急上火,想看到儿子,上火导致的,忽然闻到皇帝身上了香气,皇帝于是亲自为太后泡上一壶龙井,喝完太后的病就好了,所以御赐18棵茶树。

获得荣誉:

1、新中国建立后,西湖龙井茶就与茅台酒、中华烟一同被列为国家外事礼品。

2、1949年12月,党中央祝贺苏联斯大林70寿辰的礼品中就有龙井茶。

3、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与周总理会晤时,品了西湖龙井茶。

4、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由周恩来总理陪同来到杭州,省、市领导向尼克松总统一行赠送了龙井特级茶。

5、1997年马来西亚国家元首端古贾阿法和夫人参观了西湖龙井茶乡,品茶了西湖龙井茶。6、1986年10月江泽民接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时,把西湖龙井茶作为招待用茶,同时还把西湖龙井作为礼物赠送给女王。

7、2011年6月28日“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注册成功。

8、2014年4月3日,2014年西湖龙井明前茶拍卖会在杭州举行。拍卖价格 10万一公斤以上。

9、每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中国十大名茶”评选,都将西湖龙井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茶。

茶品诗词:

试茶

明朝·陈眉公

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园。

此意偏於廉士得,之情那许俗只专。

蔡襄夙辩兰芽贵,不到兹山识不全。

2、长炒青

品种:信阳毛尖。

产地:河南信阳。

历史:

兴盛于唐朝,宋代淮南茶信阳第一,明清渐渐衰落,到了清末才有转机,改革开放进入高峰期。


获得荣誉:

1、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金奖

2、1922年开始举办信阳茶节

3、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4、1985年获得中国质量银奖

5、1988年获得食品博览会金奖

6、1990年获得绿茶综合质量第一名

7、1991年被授予中国茶文化的称号

8、1994年成为中国名优绿茶生产基地

9、2002年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10、直至今天奖项不断,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为59、91亿元排名第二

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患上了一种“疲劳痧”的病,山里有一位村姑就帮助村民寻医问药,偶遇临沂微老人,老人说你要不畏艰险爬过99座高山,度过99条大河才能找到治病的宝树,村姑感谢了老人,就去找宝树了,马上快要到了时候,村姑体力不支也染上了这种病,突然哪位老人在摘了几遍叶子喂村姑吃下后就马上苏醒过来,老人说十天之内你要带上茶树上的种子回到家乡,于是把姑娘变成画眉鸟,并告诉她茶树没有长大以前你不能唱歌,否则就不会变为人,村姑变成画眉鸟带着种子回到家乡,赶紧种树,很快茶树就发芽了,村姑高兴的唱起歌,从此就成了画眉鸟,茶树很快的长大,为人们治好了病,如今在茶树上捉虫的画眉鸟唱着歌,就是当时的村姑。

茶品诗词:

信阳毛尖

清明谷雨信阳茶,七碗毛尖忘却家。

天下绿茶皆饮遍,鳌头展现我中华。

毛尖三碗畅心神,不抹胭脂满面春。

半夜未眠灵感旺,吟诗敲句似行云。

三年踏遍信阳山,一部茶经万古传。

百代光州茶为上,春茶开采祭先贤。

3、圆炒青

品种:泉岗辉白。

产地:浙江嵊县泉岗。

历史:

始于汉朝,在清代被列为贡品。


传说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发生了瘟疫,民不聊生,一个叫阿牛的人,晚上做梦,梦到山上有一位仙女给他说话,在他在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爬到山顶,这天阿牛早早的山顶等待,待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天上下起了茶雨,一颗一颗的茶叶,外面还包着一层保护膜,以免茶叶受伤,下完这场茶雨,仙女渐渐的消失在山间云雾中,只见山场写着,此物泡茶,万病皆无,阿牛赶紧收集茶叶分给村里的每个人,喝完茶一星期,瘟疫就没有了。

获得荣誉:

1、清同治年成为贡茶

2、民国初期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3、1981年获省名优茶证书;1995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茶品诗词:

夜半啜茶诗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二、晒青绿茶

品种:滇青

产地:云南

历史:

古人采野树茶叶,进行晒干收藏,属于晒青绿茶的萌芽期,距今约3000年,但是真正成为茶系制作工艺存与近代,50年代以后才大量生产。主分布在云南、广西、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获得荣誉:

滇青产于云南的晒青绿茶,少量用来直接饮用,大部分作为制作普洱茶的原料。所以普洱茶的荣誉也有它的一半功劳哦。

三、烘青绿茶

品种:太平猴魁

产地:安徽太平县

历史:

清咸丰年间猴魁先祖郑守庆开辟了一片茶园,生产出来扁平挺直的“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到了1900年,王魁成制作出了粗壮挺直一芽两叶的王老二魁尖茶,首创人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才有了太平猴魁的名字。


传说典故:

古时一位山民采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看看四周,什么也没有,再细细寻觅,原来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可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嫩叶和清香。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它代替人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后人便干脆给取名为“猴魁”。

获得荣誉:

1、1915年,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荣膺金质奖章荣获一等奖章和证书。

2、1955年,太平猴魁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3、1982年6月,在长沙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评为全国名茶。

4、1983年,被外贸部评为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5、1986年5月,在福州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评为全国名茶。

6、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评选被评为金奖。

7、2002年5月,荣获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并以500克7万元价格拍卖成功。

8、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并以50克陆万壹仟元的价格拍卖成功。

9、2007年3月26日,主席胡锦涛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国家年”展览会上,亲手将太平猴魁作为国礼茶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

10、2012年,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中国茶科所、中国茶叶网联合评估的“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揭晓,安徽省黄山市“太平猴魁”茶叶品牌价值达12.54亿元。

茶品诗词

紫砂古典冠衣彤,绿叶扁长帅气荣。水碧幽幽刷眼底,茶香袅袅入鼻中。一壶感触催人醉,几次挥诗看月宫 。览尽太平情未了,猴魁品罢味真浓 。

四、蒸青绿茶

品种:恩施玉露

产地:湖北恩施


历史与传说:

宋代就有了蒸青的制作工艺,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一茶商,垒灶研制,其焙茶炉灶,与今日之玉露茶焙炉极为相似。所制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珍贵如玉,曾称"玉绿"。到了1936年,才改名字为恩施玉露。

获得荣誉:

1、2006年被湖北省农业厅评为湖北十大名茶

2、200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3、2008年评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

4、唯一仅存的一款蒸青绿茶

茶品诗词:

“甘测清江水半匀,五峰玉露茶一撮。

一杯、二杯三四杯,唇齿溢香津液多。

身轻气爽力复生,古往今来思路阔。

胜似卢仝汤七碗,习习清风腋下过。


绿茶泡法

1:扁平绿茶,下投法、中投法

2:条形绿茶:上头法

3:圆形绿茶下投法

4:春季茶上投法,其他季节下投法

5:高山茶95度水温

6:细嫩茶80—95度

7:冲泡用具,敞口玻璃杯

8:春茶可以不洗茶,其他季节洗一次

9:洗茶温度60——70度

绿茶传于神话,始于神农,品与你我之间,绿茶一碗流进心底的甘泉,滋润着我们身心,茶如人生,一杯茶足以。

来源:一杯清茶话养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1-8 13:55 , Processed in 1.1864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