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关信阳西关浉河北岸一处石墙是否是古代遗留下的城墙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人说这是明代遗留下的一段城墙,还有人认为这是一处用于防洪的堤坝。在回答这些争议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信阳城墙的建造历史。
▲目前被盛传的西关老城墙(xyeek/摄) 我们曾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谈到,如今的信阳城市基本格局始于明代初期所建的城池。公元1380年,一位名叫张用的千户打算重新修复因元末战乱而破坏的城墙,城墙被重新安排在宋元旧城的旧址上。显然,这块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不太容易形成积水。直到1935年,跟随许世英巡察的《申报》记者陈赓雅也惊讶于这座城市的防洪能力,“山洪虽曾爆发,因地势优越,未罹水灾”。
不过,在陈赓雅到访前的1931年,这座城市曾罹患一场巨大的水灾。那天7月的几场接连暴雨导致上游浉河水位暴增,不仅悉数淹没了居民的房屋,而且还使得信阳城墙各段坍塌了数十米。这些问题主要归咎于当时浉河堤防的薄弱,1931年前往信阳调查水灾情况的《大公报》记者就观察到:
浉河在城西南两面成弓字形,因其半圆运动多,堤防薄弱,不抵远心力之外展,而求心力又无支配远心力内向之权能,每致暴决,其暴决焦点有二;一在西门外之北岸外湾,一在南门外南岸之外湾,如西门外湾东溃,可吞没全城,湾之北部地带向东至车站,皆洼下,如向北决,可包围全城,铁道同时亦极危险,南门外湾如南决则三里店直入鱼腹。道光二十八年浉河改道,西门外及南门外崩溃十余丈至数十丈,街道房屋滚入者与崩溃丈数成正比例,至今居民寥落,而续崩不已。每年崩溃之建筑与基址价在十万元以上。
▲1931年《大公报》对信阳水灾的报道 这段文字大致的意思是说,浉河城墙西关段呈一段弧形,河水在离心力(远心力)的作用下容易使得凹岸的流速高,凸岸的流速低。信阳城墙修建在北岸的凸岸处,理论上不应受到洪水的侵袭,但随着1848年浉河河床的加宽,城墙不断受到侵袭,以至于无法阻挡大规模的洪水,这种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所幸的是,在那场水灾发生后的第二年,信阳成立了县水灾救济委员会,组织灾民修筑浉河堤坝,并于1932年7月建成。据记载,在浉河北岸西关段一共有石坝5座,灰砌坝4座,抛坝1座,长度各在三丈至六丈之间。又在南岸的三里店用灰砌石坝3座,长度在四丈至六丈间。所需费用由政府负担,均用粮食支付,计用麦300吨,按当时市价以银元折算是29500元。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堤坝有效地防止河流对城墙墙体的冲刷,从而保护了城墙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回到开头我们提到的有关争论,并且结合刚才谈到的有关1931年洪水的资料,我们认为目前现存所谓的信阳城墙西关段是城墙的可能性极小。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张以浉河北岸为背景的人物像 长期研究信阳历史文化的李泰甫先生曾在多年前发过一张80年代初期浉河北岸西关附近的一张老照片,那时候还没有浉河北路,我们仔细看就不难发现,人物背后的那堵墙就是目前被称为城墙的地方。
▲1949年以前施更生拍摄的信阳城墙 直到2018年1月,我从国外购买了一本美国人施更生(Casper C. Skinsnes)在上世纪50年代缩写的回忆录《手术刀与十字架在河南》(Scalpel and Cross in Honan)中看到了一幅信阳城墙的老照片,尽管这幅照片没有标注城墙的具体位置,但可以肯定的是,下方接近河流的位置显然是一处堤坝,它与上方的城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1932年修筑石坝的地方只有西关和三里店,而这个图显然不是三里店,这使我更加坚信,目前盛传的浉河北岸西关段那截所谓城墙多半是以前的河堤。 来源:这里是信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