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61|回复: 0

信阳隔离病区主任揭秘:队友火速抢活干,离开时百感交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4 13: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1.jpg

2.jpg

3.png

4.jpg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作为市级救治定点医院,迅速响应战“疫”号召,他们直面病魔、救死扶伤,全力以赴投身到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河南省“健康中原好卫士”获得者、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新冠肺炎第二隔离病区主任吴志强,用一段段的文字记录了他一个个难忘的回忆。

  隔离病区工作小记

  终于可以安静下来,如此安静的夜。尽管我知道市五院其他隔离病区的战友此刻还正在病房忙碌,病房外的战友正在汗流浃背的筹备各种物资。似乎永不停歇脚步才该是我们永恒的节奏和旋律。但总算,此刻是安静下来了……

  将这些天的记忆碎片拾起,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正在慢慢浮现……

  2020年2月1日上午,我们收到组建新隔离病区的通知,那时候新冠肺炎疫情正如洪水猛兽般向我们逼近,席卷全国、来势汹汹,来不及思考,容不得迟疑,我立即组织人员将病区按照隔离病区的要求进行改造,设立入病房通道、出病房通道,并做好标识;防护用品到了,一样一样摆放到特定的地方;空气消毒机到了,一台一台的拆封,安装在指定的位置;腾出两个病房,将一张一张的床挪到其他病区;各种诊疗所需的设备陆续到位,签收并一样一样在病房摆好;保证病房到清洁区的密不通风,一扇一扇的门缝被我们打上了泡沫胶,还是集了众人的智慧,连门上的锁眼也备封堵了,成就了“固若金汤”之门。好像还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整整一上午,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大家各司其职,身边只是各种身影晃来晃去,相处多年的大家那么熟悉,却连招呼也没顾得上打……

  2月1下午3点,支援医疗队的同志到达病房,而此时给他们预备的临时休息室里,原先的杂物还未清走,床还未全部安装完,狭小的空间挤满了人和行李。我有些慌了,心想该如何快速的安置大家呢?我强作镇定的说了一句“欢迎大家”,令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支援医疗队的同志们不约而同的纷纷自己动手收拾起来,没有一个人有一句抱怨的话,之前的担心全然消散,我顿时明白了,这支队伍是支“能打仗”的队伍!后来的相处完全证实了我的判断。

  疫情不容等待,任务瞬息下达,大家还没来的及相互介绍和认识,便火速换上装备,迎接病人的到来。有一批病人即将到达,我们中的部分同志需要进入病房,“我上!”“我去!”几乎没有半秒的犹豫,大伙争着要进去,不惧风险,真的应了那句话“与其讨论勇气,不如直面恐惧”,这真的是一支勇敢的队伍!要知道,疫情病源尚未确定,传染途径扑朔迷离,检测治疗药物无从所知,防护器材严重不足…大家是在用性命与一头藏身浓雾中的怪兽战斗!没有多想,我们第一批进驻病房,边摸索边熟悉。接到通知要来10余个患者,这对我们来说,多少有点意外,一下子来这么多患者,我们能很好的处理完么?没有太多考虑的时间,医生中的4个男人我、柴政、徐苛、郭振凯,2个护士王云、郭鹏,我们第一批的6个人按事先设定的规程,穿戴好隔离衣、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把自己裹严实,相互鼓个劲儿,一声“加油”之后,我们慢慢踏进了病房。此刻的病房异常安静,大家或许怀着很复杂的心情,又或许夹带着些对未知的新奇,立刻投入了战斗。实话说尽管大家都是生手,但此刻却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老练,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护士开始准备铺床,体温计、血压计……

  两个医生乘坐专用电梯下楼接患者到病房,另外两个医生问病情,记录病例资料。就这样,一波接了4个,一波接了5个,一波接了3个,一波接了1个,一共13名患者全部处理妥当。医生中一部分人先撤回办公区域,进行医疗文书的完善。病房扫尾工作结束后,留下两个护士看护患者,我们医生全部撤回到办公室,对每一位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其下一步诊疗方案,大家都精神抖擞,安静下来的时候,抬头看看,呀,已经是凌晨3:25了,病房安静了,大家才感觉到了困意,匆匆洗洗,有的人就没洗,比如说我,躺下就睡着了。事后大伙说就这一晚睡的可香啦,呵呵,这第一天过的……

  接下来的日子,病房的生活就是查房看病人、集体讨论病情,安排病人的生活、自己生活区的各种谈天说地。收获的是新奇、欣喜、惋惜、感动、敬佩…

  新奇:对于患者,在此之前,除了从手机、电视里只看到了对于此次疫情苍白的数字,而对于鲜活的新冠肺炎患者,还是很新奇,想着会是什么样状态的一群人呢?后来,通过接触患者,感觉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会带着层层的口罩,无论男女,甚至会裹得更严实,带着帽子、穿着外院带来的隔离衣;初次来到我们病房的时候,患者与患者之间几乎不讲话,患者与我们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基本上是我们问什么,他们答什么;虽然带着口罩,不能完全看清他们的表情,但从眼神可以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忧虑、焦躁、恐惧、自卑、甚至绝望,也许在此之前他们曾是积极、乐观、自信、豁达、诙谐的一类人,但在短短的时间里,是可怕的疾病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本性。对于新的同事,认识到熟悉,慢慢接触到了一个个有着不同经历的人,有着不同故事的人,容纳了性格各异的人,分享了大家的过往,憧憬了共同的未来,在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们坚信“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没有真真切切的当一回兵,却实实在在的感受了战友的情怀。

  欣喜:对于患者,看到他们发热、咳嗽、胸闷等不舒服慢慢在减轻,而且多数在1周左右,不适症状全部消失;他们入院时焦虑、恐惧的眼神慢慢看不到了;同病房的患者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到后来很多时候病房里时时可以听到爽朗的笑声;患者与我们医护人员之间距离在慢慢拉近,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查房,我刚从一个病房查完出来,背后一个患者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等我回过头,他给了我伸了两个大拇指,“你们真棒!”就这四个字,让我的内心异常激动和开心,我知道是患者病情好转后对我们的感激和肯定,可何尝又不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一个认可呢?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曾经面对他们中那些非常焦躁者给予抚慰的画面;曾经面对他们中那些非常恐惧者给予鼓励的画面;曾经面对他们中那些不愿吃药(有些抗病毒药非常闹胃)者给予耐心的画面;曾经面对他们中那些孤独者给予陪伴的画面……我们穿上工作服是医生,脱了工作服,我们也是有家庭、有父母、有儿女的普通人,也有过委屈、有时也感觉疲惫,但真的很魔力,当听到病人说那句话的时候,真的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都带给了我们惊喜。对于刚刚组成团队的我们,几乎来于不同的专业,有呼吸的、心血管的、神经内科的、重症医学、中医学的,临床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专业,给其他人以启示和新的认识,这对于做专业的我们来讲,可是难得的财富。

  惋惜:对于患者,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例,印象最深的是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一家5口。首先明确新冠肺炎诊断的是怀孕的妻子,当时在外院紧急实行了剖宫产手术,不幸的是术后病情加重,转进了我们医院ICU,病情异常凶险,生命悬于一线,用后来她本人的话说是死过一回了。与此同时,刚出生的宝宝也出现了发热,并于第五天的时候也确诊了新冠肺炎。2月5日晚小宝宝转诊至我院,相继小宝宝的爸爸、姥姥、姥爷也明确了诊断转到了我院接受治疗。病毒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每次查房去到他们的病房,对他们的痛苦我都感同身受。所幸的是后来经过ICU的全力抢救,宝妈转危为安,转到了我们普通病房,一家人能在这团聚,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宝宝病情稳定,大人们都陆续治愈出院了。为这一家惋惜的同时,也庆幸有个令人欢喜的结局。这个事情之后,分析了他们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我陷入了沉思,丈夫在明知妻子感染了病毒情况下,执意要坚持照顾她,陪在她身边,而且当时公众对于疾病已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了,对于一个没有医学防护知识的他,却选择了这么做,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了他?还是说源自他的无知无畏?直到他出院我都没有和他谈论过这个问题,因为2月7日那天,我找到了答案。那天,他的妻子转到普通病房的时候,他紧紧的一手抓着妻子的手,一手摸着她的脸,眼睛里闪烁着泪花,那一刻,我明白了,是对妻子深深的爱支撑了和坚定他当初的选择。死亡可怕吗?并不可怕,因为爱可以让我们无惧死亡,甚至献身死亡。

  感动和敬佩:在跟患者相处的这20天时间里,收获了很多感动,每次查房时患者的一句“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或者一个大拇指,或者一次微笑,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一位李姓患者在出院前一天给我们写了一封信,感激之类的话很多,我印象最深是她写的那一句,“每次见到医生来查房和护士打针、送饭、做消杀的时候,我都尽量把自己捂严实,尽量离他们远一点,他们虽然做了防护,但是我仍然害怕传染给他们,他们都还是有家有口的孩子,再有如果他们也感染了,谁来救治更多的呢?”我为这些永远怀揣着善良的患者感动着。在和团队里的其他同志相处的时间里,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隔离病房住院的患者,因为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有患者都没有家属陪同,送饭,接水,送日用品这些几乎是我们常规工作;有一位周姓的老年患者,多年失聪,我们与他的交流靠纸和笔来,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当时带着雾雾的护目镜完成起来很困难,老爷子病情较重,不能下床,端屎端尿都由医护来完成,大家默默在做,没有任何嫌弃,更没有一句怨言,他们就是我善良、敬业的伙伴们。还有一次临近吃中午饭的时候,一名护士跑来告诉我,与她同宿舍的一个姓尚的护士没吃饭在哭,我到宿舍的时候看到她哭的很伤心,我当时有很多的猜测,是想家啦?工作受委屈啦?身体不舒服啦?说实话我最担心的是后者,因为身体在这个时候出了状况,就意味着感染的风险。后来她告知了原因,就在当天她还在病房值班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了,听到这的时候,我为我的肤浅感到羞愧,更让我对她的举动感到敬佩,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情感,让她放弃了陪伴病重的父亲身边尽孝,而选择了冲在最危险的一线,直到后来我也没有找到答案。我不禁反问自己,一个曾经宣誓了医学誓言,一个曾经宣誓了入党誓词的人,遇到类似情况,我又会做何种选择呢?

  20天的隔离区坚守结束了,留给我的是一生难忘的回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最终以收治患者41例,治愈出院34例,0死亡,0感染的骄人成绩实现了我们入科时的誓言。我相信,用我们医务人员的职业信仰和专业技能,定能为人民的健康筑起铜墙铁壁,疫情终将散去,幸福必然回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6-29 21:50 , Processed in 1.5956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